(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11月3日,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的診室內來了一位特殊的患者——56歲的塵肺病患者王新剛(化名)。
陳靜瑜仍記得第一次見到這位陜西農民時的情景,2014年春天,因塵肺病晚期,王新剛接受了序貫式雙肺移植手術。此后的十二年間,陳靜瑜共為王新剛進行了三次肺移植手術。這一次,他帶著妻子、女兒及外孫女來看望陳靜瑜。他們約定,明年要一起參加無錫馬拉松。在最好的季節,這對醫患希望攜手跑到終點。
“十二年間,我和家人見證著塵肺病治療一步步納入醫保,也讓這一次次換肺的奇跡成為可能。”11月4日,王新剛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三次肺移植的經歷于他而言是浴火重生,這一路,要感謝陳靜瑜團隊的精湛醫術,感謝愛心捐獻,也感謝醫保對塵肺病的重視,才能讓他們這個小小的家庭長久地彼此相伴。
![]()
11月3日,王新剛(化名)一家回到無錫問候陳靜瑜(右一)。王新剛供圖
塵肺病,是因為在職業活動或生活環境中長期吸入無機礦物質粉塵,以肺組織彌漫性結節狀或網格狀纖維化為特征的疾病,是我國最常見、最主要的職業病之一。從咳嗽、咳痰、氣促一步步發展,王新剛逐漸發展為嚴重的呼吸困難,只能進行肺移植手術,而高昂的移植費用讓他望而卻步。
對陳靜瑜來說,眼前是一個必須救的病人。“2014年,我們從科研經費中撥款,為這位患者完成了手術。”12年前的情景歷歷在目,手術一切順利,王新剛再次體會到了暢快呼吸的感受。此后的幾年間,他在復診時回到無錫,跟隨陳靜瑜團隊一起多次參加無錫迷你馬拉松。運動讓王新剛感受到新生的愉悅,這也是他第一次體會到浴火重生。
并非每個人都像王新剛一樣幸運,多年來一個個對移植費用望而卻步的患者讓陳靜瑜意識到,治療經費是塵肺病患者肺移植必須跨過的阻礙。此后,成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陳靜瑜奔走呼號,在2016年至2022年的兩會建議中,多次提出“推行塵肺病責任保險,將器官移植納入醫保”。
改變在逐漸發生。近年來,我國多地出臺塵肺病專項政策,湖南、陜西、福建、貴州將塵肺病納入門診慢特病以減輕門診用藥負擔。2023年,塵肺病治療納入醫保乙類目錄,肺移植等高值項目報銷比例達70%。
2023年9月,王新剛接受了第二次肺移植手術。這一次,仍由陳靜瑜主刀,在ECMO(體外膜肺氧合)輔助下行右單肺移植術。
兩年后,因右肺霉菌感染、右側支氣管中間段狹窄閉塞,王新剛再次出現呼吸困難。前兩次開過刀的切口無法再行手術,胸腔已經出現了粘連。而為同一名患者做三次肺移植手術,在全世界范圍都是相當罕見的。王新剛記得,陳靜瑜從上海匆忙趕回無錫,見到他時已經是深夜11點。王新剛的家人異常堅定:“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愿意付出一百分的努力,只希望您能放手一搏。”一身疲憊的陳靜瑜沒有絲毫猶豫,只點頭說:“我們試試。”
得益于無錫肺移植團隊多年來的經驗,手術有驚無險,雙肺移植成功。術后不到一個月,王新剛康復出院,這是第三次,他感受到新生的力量。而通過醫保報銷,王新剛自理的費用僅10萬元。出院前的支氣管鏡檢查顯示,吻合口完美,王新剛的肺功能幾乎恢復到十多年前的水平。
出院后,王新剛將微信名改為了“浴火重生”。這一次,他帶著家人回到無錫,為陳靜瑜團隊送上一面特制的錦旗。錦旗上寫著:“三度移栽開生面,一腔靜篤愈肺腑。”他期待著下一個落花時節,再次回到無錫,共赴下一場馬拉松之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