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曉薇!咱家老宅子拆遷款到賬啦!整整350萬啊!一分都沒少!”
電話里母親李秀蘭聲音興奮。
我語氣冰冷:“哦,挺好的。”
“你這死丫頭!吃槍藥了還是中邪了?”李秀蘭的語氣瞬間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三百五十萬啊!夠你弟全款買奔馳E級,再辦場風風光光的婚禮,連彩禮都能給足二十萬!你倒好,一句‘挺好’就完了?”
沒等我開口,電話那頭就傳來李明浩吊兒郎當的聲音。
“姐,聽見沒?以后我開奔馳帶你兜風啊!不過你可別眼紅,這都是咱媽給我留的家產,跟你沒關系。”
“浩浩說的對!”李秀蘭語氣蠻橫。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你早就不是老李家的人了!家產本來就該留給你弟——他可是我們老李家的根,以后要給我和你爸養老送終的!你湊什么熱鬧?”
我深吸一口氣:“所以,這三百五十萬,我一分都沒有?那你通知我干嘛!”
01
“媽,蘇州古巷那套房子的拆遷款,到賬了沒有?”
我用幾乎凍住的語氣問道。
手上的動作沒有停下,正把一件厚實的灰色毛呢大衣仔細折疊好,塞進二十八寸的拉桿行李箱里面。
![]()
電話那邊,媽媽劉慧蘭的聲音里滿是藏不住的喜悅。
背景噪音亂糟糟的,夾雜著我那個不成器的弟弟陳志強的夸張歡呼聲,還有酒吧包間里鬧騰的唱歌聲音。
“到賬了!曉薇,整整三百五十萬!一分不少!你爸如果還在世,看到咱們家現在這樣,也能安心閉眼了。”
她提高嗓門大聲宣布,那語氣好像這筆錢是老天爺賞賜的,而不是用我們祖輩的舊房子換來的。
我的心像一口干涸的老井,這塊大石頭砸下去,連一點浪花都沒有濺起。
從知道拆遷消息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經猜到這個結果了。
在過去二十八年的人生當中,這種“不公平”早就深深烙印在我的骨髓里。
“哦,那不錯。”
我的聲音平淡得像蘇州冬天的霧氣。
劉慧蘭顯然對我的冷漠很不滿意,她頓了一下,話里帶著責備:“你這丫頭,怎么一點開心的樣子都沒有?三百五十萬啊!你弟的婚房定金、他盯了半年的寶馬車、還有聘禮,這下全都能解決了。你當姐姐的,總該替他高興吧。”
“我替他高興。”
我像機器人一樣重復著,仿佛在念一段和自己無關的劇本。
“所以,錢全給陳志強了?”
“那當然了?”
劉慧蘭的聲音立刻尖銳起來,好像我的提問是在挑戰她的絕對權威。
“你是女孩,早晚要出嫁的,到時候就是別人家的人了。這錢要是給你,不就等于便宜了外人?志強不一樣,他是我們陳家的獨子,以后要給我養老的,這錢必須在他手里,我心里才踏實。”
還是那套老掉牙的說辭。
從我有記憶開始,這些話就像魔咒一樣,伴隨我每一次的忍讓和妥協。
小時候,家里飯桌上唯一的雞腿,永遠是弟弟的,我只能蘸著醬油吃白飯。
高考前,我以高出重點線五十分的成績考上名校,她卻打算讓我輟學去工廠上班,省錢給成績墊底的弟弟找補課老師。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跪地求饒,在冰冷的地板上,用兩天不吃不喝,換來了繼續上學的機會。
工作以后,我拼命在“銀河科技”做到高級主管,每個月兩萬的薪水,卻成了她和弟弟隨時取錢的銀行卡。
那些以各種理由“借”走的錢,從來沒有還過一分一毫。
我也曾經歇斯底里地吼過,痛哭流涕地問過,為什么?
為什么同一個媽生的孩子,待遇卻天壤之別?
劉慧蘭的回答永遠那么理直氣壯:“你是姐姐,幫襯弟弟不是天經地義嗎?他是男孩,將來要扛起整個家,壓力比你大多了。”
真是笑死人了。
陳志強這輩子最大的壓力,恐怕就是怎么從家里多要點錢花。
他連大專都沒讀完,就混進了社會。
染了一身壞習慣,卻沒學到半點真本事。
眼高手低,好吃懶做,三十二歲的人了,換的工作比我衣柜里的裙子還多。
每份都堅持不到兩個月,不是嫌老板太嚴,就是嫌薪水太少。
他唯一的本領,就是用甜言蜜語哄得劉慧蘭對他死心塌地,無條件滿足他所有異想天開的念頭。
而這次,是三百五十萬。
這個數字,重得足以碾碎我對親情的最后幻想。
“媽,我沒有說不該給他。”
我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同時把行李箱的拉鏈用力拉上。
那“咔嗒”一聲,在安靜的公寓里特別響亮。
我的異常平靜好像讓劉慧蘭沒了底氣。
她準備好的一堆對付我鬧騰的臺詞,此刻全卡在嗓子眼,像拳頭砸在軟綿綿的枕頭上,使不上勁。
“你明白就好。”
她尷尬地收了聲,隨即又擺出施舍的口氣。
“你現在月薪兩萬,在蘇州也算不錯,別老盯著家里這點拆遷款。等過一年你弟娶媳婦,你當姐姐的,紅包可不能太薄,別讓人家覺得咱們陳家摳門。”
“我記住了。”
我拽起行李箱,那清脆的輪子聲,仿佛是我和那個所謂“家”的告別儀式。
掛斷電話,我看了看這間我用無數個加班夜和壓縮的青春,一點點搭建起來的小窩。
這里曾經是我躲避家庭傷害的唯一港灣。
但從今天開始,它將成為我飛向自由的發射臺。
手機亮起,是房產中介老李的消息:“陳小姐,您姑蘇區那套公寓已經過戶成功,剩下的八十五萬尾款今天到賬。”
我點開屏幕,回復了兩個字:“謝謝。”
賣掉這套公寓的錢,加上這些年省吃儉用的存款,還有那筆被劉慧蘭“順理成章”給了弟弟的、本該分我一半的拆遷款。
所有的失去和得到,都在我早就布置好的計劃里。
一個沒人知道的徹底逃跑計劃。
我沒有像潑婦那樣去搶那三百五十萬。
因為我太清楚了,和他們爭辯只會浪費我的尊嚴。
我只想用最短的時間、最狠的姿態,永遠離開這片讓我喘不過氣的土地。
我不要錢。
我只要屬于我自己的未來。
辭職的時候,上司王經理不僅極力挽留,還分享了自己妹妹類似家庭遭遇的故事,想說服我留下來,但我反問他“如果是您,您還會繼續被家人當牛馬嗎?”,讓他最終尊重了我的選擇。
清理東西時,和閨蜜張雨的咖啡館聊天也加深了,張雨不只擔心,還帶了一本德語入門書和一張手繪慕尼黑地圖,教我幾句常用的話,還講了自己一次歐洲旅行迷路的趣事,遇到好心人幫忙,這讓我從解脫轉向對新生活的期待。
這些互動,讓我的準備不再是冷冰冰的步驟,而是充滿了溫暖的支撐和內心的博弈。
02
決定遠走德國,不是一時腦熱。
而是二十八年失望和寒心的堆積。
那三百五十萬,只是點燃這場早有預謀逃離的導火線。
掛電話那個下午,我心里沒有想象中的憤怒,也沒有一點恨意。
只有一種詭異的平靜。
我明白,心死了,就什么都不痛了。
當一個人對血脈親情徹底死心,剩下的只有解脫的輕松。
我的執行力在這一刻爆棚。
第二天一早,我就聯系了熟識的中介老李,把我在姑蘇區的精裝小公寓掛出來賣。
我只提了一個要求:盡快成交,價格可以比市價低一點。
老李在電話里很驚訝。
畢竟這套房是我兩年前咬牙付的首付,又花了大半年時間裝修得溫馨舒適。
“陳小姐,您不多想想?這片區的房子升值空間很大啊。”
中介好心勸我。
“不用了,急用錢。”
我用最普通的借口擋過去。
接下來的一周,我像一臺設定好程序的機器,冷靜高效地處理在這座城市的所有牽絆。
我向“銀河科技”人事部提交了辭職信。
離職原因只寫了“家庭私人事務”五個字。
直屬領導王經理親自找我談心,誠懇地想留人。
我的專業能力在部門里頂尖,他甚至許諾升職和加薪三成。
“王總,謝謝您這些年的栽培。”
我笑著說,語氣卻堅定無比。
“但我去意已決。”
他看著我眼里那份不該屬于這個年齡的冷靜和果斷,最后只能嘆氣,在申請上簽了字。
交接完工作,我開始收拾個人物品。
這些年,我過得像苦行僧,幾乎沒買過奢侈品。
大部分工資,除了房貸,就是被劉慧蘭和陳志強以各種借口拿走,填他們無底洞的欲望。
衣柜里掛的,多是簡單大方的基本款衣服。
唯一能證明我價值的,或許是書房那排滿墻的技術書籍,和我自學各種課程留下的密密麻麻筆記。
我把所有書打包好,分批寄到一個朋友的地址。
她叫張雨,是我大學最鐵的室友,也是這十年里唯一能聽我傾訴的知心人。
她對我的家庭情況一清二楚,也多次為我受的委屈氣得跳腳。
我們約在太湖邊一家安靜的茶室見面。
“你真的全計劃好了嗎?”
張雨緊握我的手,漂亮的眼睛里滿是擔心。
“一個人去陌生的國家,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會很辛苦的。”
“辛苦?”
我扯扯嘴角,自嘲地笑了笑。
“還能比現在更辛苦嗎?在這里,我覺得自己像頭被蒙眼的牛,他們在后面不停抽鞭子,讓我沒日沒夜地拉車。偶爾扔根草,就當是恩賜。一旦我累了,或者不想拉了,就成了大逆不道的叛徒。雨雨,我不想再拉那輛車了。”
張雨盯著我,眼眶慢慢紅了:“我支持你所有決定。但你房子賣了,以后想回來,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那就一輩子不回來。”
我的聲音輕,卻帶著破釜沉舟的狠勁。
“不把自己逼到死路,怎么能看到新天地。”
我把一個厚厚的牛皮紙袋推到她面前:“里面是我所有證件的復印件,還有我新辦的德國電話號碼。如果有緊急情況,你可以用這個找我。但千萬別告訴任何人,尤其是我家里那兩人。”
張雨用力點頭,小心收好袋子:“放心,我嘴巴嚴。到了那邊,好好照顧自己。錢不夠,一定說。”
“我資金充足。”
我笑了笑。
賣房的錢,加上積蓄,夠我在慕尼黑起步了。
而且,我早就通過國際獵頭,鎖定了一份匹配的專業工作。
那是一家慕尼黑著名的汽車軟件企業。
他們很欣賞我的項目經驗和流利的德語,愿意辦工作簽和豐厚薪水。
離開蘇州的前一天,我最后一次去那個所謂的“家”。
那棟裝滿我童年壓抑回憶的老宅已經被拆平,變成一片喧鬧的工地。
他們暫時租住在附近的一個舊小區。
我回去只為一件事,取我的戶口簿和護照。
開門的是陳志強。
他穿著一身新潮的品牌衣服,頭發抹得油光發亮,身上噴著刺鼻的香水。
看到我,他臉上滿是不耐煩:“你又來干啥?”
“我取點私人文件。”
我沒搭理他,直奔我以前的臥室。
那個小房間,現在堆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
我曾經的書桌上,甚至扔著一堆吃剩的垃圾袋。
劉慧蘭圍著圍裙從廚房探頭,看到我,臉色馬上拉長。
![]()
“快嫁人的丫頭,還老往娘家跑,成何體統?對了,順便說,你弟最近看中一輛頂配寶馬X5,落地要六十多萬呢。你看這孩子,就是有眼光!”
她的語氣滿是炫耀,好像那車已經停在樓下了。
我充耳不聞,從抽屜底層找出證件,快速塞進包里。
“你拿戶口簿做什么?”
劉慧蘭眼尖,立刻追問。
“公司入職要登記。”
我面無表情地撒謊。
“哦。”
她輕易信了,又擺出恩賜的臉。
“曉薇啊,媽不是說你,你也快二十九了,別總一副高冷樣。你閨蜜張雨,她男友不是在外企做總監嗎?讓她幫你弟在那公司安排個清閑高薪的職位,別讓你弟老在外面辛苦。”
我看著她。
那一刻,只覺得可笑至極。
在她眼里,全世界都該圍著她寶貝兒子轉,所有人都該為他的未來鋪路。
我沒回話,轉身就走。
“哎,你這丫頭,越來越沒禮貌了!我跟你說話你聾了啊!”
劉慧蘭的罵聲從背后追來。
我頭也不回,腳步沒停。
這是我最后一次進這扇門。
也是最后一次,聽她的嘮叨。
從此以后,我們橋歸橋,路歸路。
回家取證件時,陳志強還炫耀他的新衣服,嘲笑我說“姐,你那點工資夠買我這件外套嗎?”,媽媽則硬塞給我試戴新玉鐲“顯擺”,我忍著沒發火,但腦中閃回第一次“借”錢給他的場景,他輸了賭債哭鬧。
離開時,我在門口放下一個空信封,里面本想寫絕筆信但最終沒寫,這象征我對過去的無聲抗議。
這些細節,讓這次告別充滿了張力和儀式感。
03
出發那天,蘇州是典型的江南冬天。
陽光淡淡的,穿過厚厚的云層,卻一點暖意都沒有。
空氣里全是濕冷的寒風。
我拖著兩個大行李箱,獨自站在虹橋機場巨大的玻璃窗前,看著一架架飛機沖上天空。
心里沒有離別的傷感。
只有一種沖破牢籠的輕松,和對未知的興奮。
與此同時,陳志強正開著他那輛新提的、價值六十八萬的寶馬X5,在蘇州最熱鬧的觀前街兜風。
全款買的車,用了那筆三百五十萬拆遷款,一點沒猶豫。
劉慧蘭坐在副駕,化了濃妝,穿了件新買的狐貍毛大衣,滿臉紅光地看著窗外的高檔店鋪。
笑容幾乎咧到耳朵根。
“兒子,開慢點。”
她嘴上囑咐,語氣卻滿是寵溺。
“媽,這算啥。等我公司賺大錢,給您換輛保時捷!”
陳志強得意地猛踩油門,享受引擎的轟鳴和路人羨慕的眼神。
那三百五十萬,像一針強心劑。
讓她們母子倆的虛榮和貪欲瞬間膨脹到極致。
提車當天,陳志強就辭了那份月薪三千的保安工作。
理由是“開著寶馬去給人看門,丟人現眼”。
劉慧蘭完全支持。
在她看來,兒子是天生的老板命,以前只是沒機會。
現在有錢了,肯定能大展宏圖。
他們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蘇州商場和高端購物中心,瘋狂買買買。
陳志強從里到外換新。
勞力士手表、古馳皮鞋、普拉達外套,全是頂級牌子。
劉慧蘭也買了個她以前只敢看圖片的香奈兒包。
手上還戴了個粗粗的金手鐲,生怕別人不知道她家發財了。
接著,陳志強開始到處請客。
夜夜笙歌,泡在蘇州各種高檔會所和餐廳。
他的狐朋狗友,以前看不起他,現在一個個叫“強哥”叫得親熱。
把他捧得云里霧里。
在酒精和吹捧中,陳志強徹底迷失。
他覺得自己已經躋身精英圈子了。
劉慧蘭看著兒子天天“高端社交”,不但不管,還覺得驕傲。
在她簡單想法里,這些吃喝就是“圈子”,是“發大財的基礎”。
她最愛干的事,就是在親戚群和鄰居群里偷偷炫耀。
“哎,我們家志強最近忙死了,天天飯局,請他的都是大老板。”
“昨天去園區看了套一百八十平的江景房,物業費一年幾萬,還在挑呢。”
“追志強的姑娘多得很,有老師、有白領、還有開工作室的,就是標準高,我還沒相中呢。”
群里親戚馬上刷屏恭維。
劉慧蘭在這些假話里,得到從未有過的滿足。
她越來越覺得,自己最正確的決定,就是生這個兒子,并把所有愛和錢都砸在他身上。
至于我,那個被遺忘的女兒,他們偶爾聊天時會提起。
“曉薇最近在干嘛,都半個月沒個電話。”
劉慧蘭在牌桌上摸牌,順口抱怨。
“女孩大了,留不住唄。”
牌友笑著說。
“肯定談對象了,有男朋友,哪還想娘家。”
“就是。”
劉慧蘭撇嘴,一臉不滿。
“我費勁巴拉拉扯她這么大,白眼狼一個。也不知道用她關系幫弟弟拉點生意。”
在他們眼里,我就像個舊沙發。
平時不顯眼,但必須隨時可用。
他們從沒想過,這沙發會自己長腿跑掉。
陳志強更把我忘光了。
他正忙著追一個抖音上的女網紅。
為了讓她開心,每天刷幾萬的禮物,就為聽她喊“謝謝強哥的火箭”。
那網紅忽悠他說,現在最火的是短視頻帶貨。
勸他投錢開公司。
陳志強被畫的大餅迷住了。
立馬決定砸兩百萬,建“耀星傳媒”。
自己當老板,讓網紅做主播。
他對生意一竅不通,合同幾十頁看都不看。
簽字,兩百萬轉賬。
劉慧蘭知道后,雖然肉痛,但聽到“老板”兩個字,就開心了。
她開始幻想公司上市,她作為老板媽上臺敲鐘的風光。
他們母子,正泡在錢和夢編織的泡泡里。
對即將到來的災難,一點不知道。
而我,已經飛越八千多公里。
在慕尼黑機場安全落地。
吸到第一口自由的空氣。
買車后,陳志強還開車帶媽媽去古巷舊址“緬懷”,但媽媽只說“拆了好,不然兒子怎么買豪車”,陳志強在朋友圈直播炫耀,回復評論時還貶低我“有些人只會打工,沒格局”。
購物時,劉慧蘭在店里遇到老鄰居,炫耀被問到我時敷衍“她忙賺錢呢”,但心里閃過一絲不安很快忽略。
投資公司時,網紅私下和助理笑他“冤大頭”,但表面哄他,他還多轉八萬“紅包”。
親戚群炫耀擴展成小聚會,親戚表面捧,私下議論“錢來得快去得快”,這讓他們的揮霍多了層諷刺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