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山東黃河河務局主辦,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黨委網信辦協辦,齊魯網·閃電新聞承辦的2025“沿著黃河遇見海”網絡主題活動于11月3日正式啟動。來自中央重點網絡新聞媒體、山東省主要網絡新聞媒體的記者走進泰安、德州、淄博,在走讀中感受黃河文化的厚重底蘊,見證齊魯大地的發展脈動,展現山東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動探索。
采訪團參訪石洼分洪閘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4日訊11月4日下午,2025“沿著黃河遇見海”采訪團一行來到石洼分洪閘。東平黃河岸邊,雄偉的石洼分洪閘橫亙南北,歷歲月而愈顯堅卓,無言見證著治黃事業的傳承與變遷。這座“山東黃河第一閘”,不僅是防洪調度的關鍵樞紐,更是守護兩岸安寧的“中流砥柱”。
它的設計分洪流量高達5000立方米每秒,當黃河發生超標準洪水時,閘門開啟可將洪水引入東平湖新湖區,有效控制艾山下泄流量,肩負著“四保”重任——保障濟南市、京滬鐵路、勝利油田和下游兩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座工程自誕生起就不斷升級:1967年首次建成,1976年因黃河河床淤高而改建,2017年又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并榮獲黃委“基本建設樣板工程”。如今,58歲的石洼閘仍以智能化控制系統實時監控水情,成為黃河下游防洪“王牌”工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采訪團參訪石洼分洪閘
2025年,石洼分洪閘成功入選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這標志著其價值已超越水利功能,升華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符號。
石洼閘的堅守,離不開一代代“守閘人”。記者曾記錄下閘工石如貴的日常:他雙手沾滿機油,精心保養49臺啟閉機;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閘室,用扁擔去2公里外挑水;夜晚聽著風聲、水聲和貓頭鷹的尖叫巡視大閘。他卻笑稱:“平日看看東流的黃河水,修剪閘前草坪,澆澆親手栽的花,忙個不停,怎么會寂寞?”
這種“閘就是家,家就是閘”的信念,正是黃河精神的縮影。2023年,東平黃河河務局將石洼閘申報為“多彩中國網紅打卡地”,推動其從專業領域走向公眾視野。這里已成為研學熱土:中小學生通過黃河文化研學活動,了解分洪原理;游客在閘畔的休閑公園漫步,欣賞枯水期的靜謐如畫與豐水期的濁浪滾滾;而閘體本身的壯觀景象——49孔閘門如列隊將士般屹立湖畔,更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中的經典畫面。
石洼閘的保護與利用,是山東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縮影。通過數字賦能,閘控系統已實現從人工向智能化的跨越;通過立法保障,黃河水利遺產名錄的建立使工程價值得到永久認可。當地河務局表示,將繼續挖掘石洼閘的文化內涵,讓其成為展示黃河治理成就、增強文化自信的窗口。
從1967年的戰天斗地,到入選黃河水利遺產;從“山東黃河第一閘”的功能標桿,到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文化地標——石洼分洪閘的變遷,正是黃河文化“活態傳承”的生動詮釋。它用58年的堅守訴說著:黃河安瀾不僅是水利工程的目標,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課題。
閃電新聞記者 王子豪 石永薇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