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啟動“居家康復進家庭”項目,組織專業康復團隊為轄區17周歲及以上長期臥床的失能重度殘疾人提供上門康復服務。截至目前,該項目已覆蓋54戶家庭,通過“零距離”健康保障破解特殊群體“康復難”痛點,讓“足不出戶享康復”從期待變為現實。
由于失能重度殘疾人行動不便,前往醫院康復不僅需要家屬全程陪同、耗時耗力,還可能因往返困難導致康復進程中斷。為此,寧夏利通區創新服務模式,將康復器械與專業方案“打包”送進家庭,實現從被動等待到主動上門的服務轉型。
服務團隊由康復治療師、護理專家等組成,針對肢體殘疾、長期臥床等不同類型殘疾人制定個性化方案。“以前去醫院做康復,得全家輪流陪著,折騰大半天。現在康復師直接上門服務,在家就能跟著練,省心多了!”利通區金星鎮的王阿姨看著康復師調整訓練姿勢笑著說道。
項目啟動以來,康復團隊已完成54戶家庭的全面評估,規范填寫了24份《失能重度殘疾人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定量表》,通過進食、轉移、行走等10項指標對服務對象進行精準評級,為“一人一檔”制定《失能重度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方案》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服務可溯、內容可核。
“這就像量體裁衣,每位殘疾人的肌力、肌張力和關節活動度都不一樣,方案必須因人而異。”專業康復師馬金宏解釋道。針對肢體殘疾人,團隊會手把手指導關節拉伸與肌力訓練。對長期臥床者,則重點示范翻身、叩背等褥瘡預防技巧。遇到家屬有疑問,康復師還會拿出提前準備的康復手冊,結合日常照護實例,講解關鍵要點,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聽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技能。
在利通區金銀灘鎮張大叔家中,康復師不僅協助他完成了手臂肌力訓練,還耐心指導其老伴學習日常按摩和被動運動的方法。“現在每天練一練,感覺胳膊比之前有勁多了!”張大叔邊說邊活動著手臂,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
下一步,寧夏利通區將繼續把康復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優化服務流程,擴大上門康復覆蓋范圍,讓更多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便捷的康復支持,用實際行動為特殊群體托起穩穩的幸福。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