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克攏攏在中國文明鄉風大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11月4日,參加完中國文明鄉風大會的立克攏攏,回到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永紅鄉后,沒有休息,立即又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目前,文明鄉風建設是鄉上的重點工作。
作為永紅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立克攏攏告訴記者,會上聽著全國各地先進代表把村規民約用活、傳統文化做火的經驗,他既震撼又倍感緊迫:“我們鄉在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文明鄉風與產業融合上還有差距。”不過大會也讓他收獲了“真經”:“文明鄉風建設不是‘軟任務’,而是鄉村振興的‘硬支撐’,關鍵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因地制宜”是立克攏攏的方法論,同時也是他走過來的路。
![]()
立克攏攏。資料圖,杜卓濱 攝
返鄉,從大城市回窮山溝
因地制宜辦起養牛合作社,一年掙了16萬
今年剛34歲的立克攏攏,是土生土長的馬邊人,1991年1月他出生于小涼山腹地的民主鎮雪峰村,平均海拔1000米。
出于對家鄉的眷戀,2015年,在成都干出一番事業的立克攏攏,毅然攜全部積蓄回到彼時還是貧困村的雪峰村,返鄉創業。
立克攏攏父親立克欒甲還記得那是2015年9月。收到兒子要回鄉創業養牛的消息,立克欒甲非常不理解,“心里恨他不爭氣,非得回來。”立克欒甲說,別人都想方設法走出大山,立克攏攏倒好,不顧家人的想法,硬要跑回來。
面對父親的責備,當時年僅24歲的立克攏攏給出的解釋是:“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自己的老家卻十年如一日。每次想到這里都備受煎熬,所以萌生了回家,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想法。”
立克攏攏說,他回鄉前,也曾多方考察,發現雪峰村草場資源豐富,養牛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之牛肉價格波動小,市場需求量大。于是,他流轉100畝土地種草,建起1300平方米的廠房,引進50頭牛,創辦起彝誠肉牛養殖合作社。
創業初期并非一帆風順。修完牛圈后,立克攏攏返鄉帶回的資金所剩無幾,無奈之下,他想起了請人作擔保,申請創業貸款。
“為24歲的毛頭小子做擔保,風險真的很大。”立克攏攏的小學啟蒙老師、民主中心校教師李世國,經過立克攏攏父子反復蹲守請求,于2017年3月成為立克攏攏30萬元貸款的擔保人之一,獨自擔保15萬元。
“主要還是看在他父親的面子上答應的。”李世國說,當時立克欒甲向他允諾,如果立克攏攏創業失敗,賠不起錢,他就變賣家產,砸鍋賣鐵幫他還錢,“沒想到立克攏攏真的很爭氣,創業一年就掙了16萬元。”
修路,新支書帶頭拉車
順山修出網紅路,每年吸引上萬游客
立克攏攏的成績不僅讓家人的態度有了轉變,也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2016年10月,立克攏攏當選為雪峰村黨支部書記。
次年2月,連綿陰雨,引發泥石流和塌方,村道被阻斷。立克攏攏提出,要脫貧、要致富,就要先修路。
修路持續了2年。雪峰村西泥灣組組長吉那不者至今仍記得當時的艱辛。“原本的通村公路只有3.5米寬,沒有硬化,下雨過后更是泥濘不堪,加上山高路陡,材料很難運上山。無奈之下,書記帶領我們采用最原始的辦法——人拉車,將滿載建材的貨車用粗麻繩拉到工地。”吉那不者是當時唯一敢在那條路上開車運建材的,他仍記得,每次拉車都需要出動30多個人,立克攏攏帶頭,干部和村民們一起,一步步將貨車拉上雪峰村。
![]()
麻繩拉車修路。受訪者供圖
時隔多年,當初拉車在立克攏攏手心留下的疤痕還隱約可見,無聲地訴說著那兩年的艱辛,也是網紅公路西泥灣24道拐的見證。
西泥灣24道拐,垂直高度約200米,但坡度達到75度。為了保障通行,全程按照“之”字盤旋,逐級攀升。每過一個“之”字拐,便有不一樣的感受。攀到崖頂回望,入眼則是一幅九曲連環的畫面。
“就是這段路,雖然只是4.8公里通村通組路的一小段,但每年都會吸引上萬人前來打卡。”吉那不者說,“我們書記真是赫吉赫(彝語,意為:好樣的)。”
![]()
西泥灣24道拐。杜卓濱 攝
產業,主動爭取退耕還草項目大力發展養殖
集體經濟從0增長到280萬
2019年5月,新路通車,立克攏攏駕著自己的車跑了一圈。
看著沿途步行的村民,立克攏攏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村里經濟太弱,有車子的村民太少了。”
立克攏攏介紹,2017年以前,村里依靠著傳統的種養業為生,主要種植玉米和黃豆,村集體經濟為0。
為改變現狀,立克攏攏向縣上爭取到退耕還草項目,希望借此發展養殖產業。
“當時有不少村民認為我要他們種草,是為了自己的合作社。”立克攏攏談及此仍覺無奈。在他不斷地動員和努力下,最終推動埡口組整組種草,實施種草項目790畝,不僅讓農戶獲得每畝1000元補助的直觀收益,還直接帶動42戶農戶養殖150余頭牛、1100余只羊。
此外,立克攏攏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思路,將村級扶貧資金和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合作社,擴大合作社發展規模,以“保底分紅+效益分紅”模式,分紅27萬余元,確保集體經濟和村民戶的收益穩定。
2017年,雪峰村順利脫貧退出。2020年,合作社堅持發展肉羊、母牛養殖等項目,村集體經濟從“0”增長到280萬元。
![]()
雪峰村。受訪者供圖
新風,移風易俗講文明
“用我的青春,鋪就美麗彝鄉振興路”
物質上逐漸富裕,無意間反襯出精神的“貧瘠”。
2017年5月,立克攏攏在一次走村入戶的過程中,聞到一股異味,發現是村民不穿的舊衣物,長期掛在房前,嚴重影響了居住環境。“穿過的衣服舍不得扔,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不太好的習慣。”
“相比外在美的建設,內在美的提升更讓人操心。”立克攏攏坦言,在該次入戶后,他組織村組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召開會議,修改完善《村規民約》,移風易俗規范村民行為,還手把手教群眾疊被子、做家務,培養村民的衛生習慣。
![]()
積極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立克攏攏(右一)受訪者供圖
2021年,總共243戶的雪峰村,共評選“文明新風示范戶”47戶、“五星家庭戶”16戶。
2024年,立克攏攏調任永紅鄉,文明鄉風建設依然是他的工作重點,他堅持天天走村入戶,認真收集村情民意。通過壩壩會、定點宣傳、入戶發放移風易俗應知應會宣傳冊等方式,現場為群眾講解文明鄉風的重要意義,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弘揚傳統美德。
“文明鄉風建設需要久久為功,我愿用我的青春,鋪就美麗彝鄉振興路。”立克攏攏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