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筑基,數字賦能。近年來,我區通過定向培養、融合教學、薪酬激勵等創新舉措,構建起覆蓋紡織印染全產業鏈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讓越來越多的印染“匠人”升級為“智匠”。截至9月底,全區紡織印染產業技能人才總量達19173人,為行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注入強勁動能。
![]()
“過去企業招工難、技能匹配度低,現在通過定向培養,學生畢業即上崗。”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創新建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培訓機構”三方聯動機制,我區部分企業與武漢紡織大學、陜西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簽訂了定向就業合作協議。僅今年就已推動45家企業與38所高校合作,定向輸送425名專業人才,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走進柯橋數字輕紡時尚創意虛仿中心,3D工藝仿真、AI質量檢測等設備正實時運行。這里開發的《AI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智能調色系統操作》等15門定制課程,已成為不少紡織企業實現技術升級的“必修課”。“我們推行‘線上虛擬預習+線下實操訓練+云端數據復盤’的三維教學法。”虛仿中心負責人演示道,學員通過VR設備模擬染色工藝后,可在實體車間進行精準操作,系統自動生成技能評估報告。今年以來,該中心已開展13場社會職工培訓,孵化出23項工藝改進方案。
![]()
高校提供人才支持的“含金量”,在企業的日常運行中表現得尤為生動。前段時間,紹興興明染整有限公司舉行了一場聚焦印染技能提升的專項培訓活動,邀請專業老師講解染色工藝,公司一線員工聽課。隨后,員工們又隨老師到車間進行實操訓練。“以前調色全靠經驗,現在系統能精準計算染料配比,效率提升了30%。”參與培訓的前道處理工陸師傅感慨道。近年來,興明染整通過與浙江理工大學、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員工在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的雙重指導下,參與實際項目研發,能力提升很快。
![]()
與此同時,我區還大力推行“技能積分制”,以七色彩虹、興明染整等企業為試點,建立“技能等級+工種差異”階梯式薪酬體系,將技術創新、崗位貢獻量化為積分,與晉升、薪酬掛鉤,不斷釋放“技能紅利”。七色彩虹技術部的老技工葉輝對此感觸頗深:“現在大家的勁頭很足,都怕在技術上掉隊。”由他帶領團隊研發的“純羊毛紗線低溫染色裝置”獲國家專利,他也順利實現“升職加薪”。
在柯橋,紡織印染產業的提質增效正不斷從“經驗驅動”轉向“技能驅動”。接下來,我區也將培育更多“既懂技術又善創新”的復合型人才,為紡織印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支撐。
柯橋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許鏡蕾/文 楊洋/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