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漳州,剪紙傳承人高少萍用一把剪刀講述著民間故事,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情感與文化的傳遞。
在云南怒江,守護民族聲音的“傳歌人” 茸芭莘那,奔走呼吁、提交建議,推動“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獲得中央財政支持。
而在浙江,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鄭芬蘭走遍30多個省份,收集23000把梭子,用“手藝激活村落”的理念喚醒鄉村沉睡的記憶。
![]()
![]()
![]()
這些動人的故事
正是當代中國民間文化
煥發活力的生動縮影
民間文化:從“活下來”到“火起來”
![]()
曾幾何時,民間文化面臨“講述人老去、年輕人不愛聽”的困境。隨著國家層面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如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到《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出臺,從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到中央財政支持的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進一步指明工作方向和明確實踐路徑。民間文化從單一的“博物館式保護”走向多元化的“創新性發展”。近期,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為民間文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新的契機、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如今,民間文化不再只是記憶中的鄉愁,更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創新表達:傳統與當代的完美融合
在廣東佛山,年畫傳承人劉鐘萍開設“解憂年畫鋪”,將傳統年畫與當代心理需求結合,讓年畫成為傳遞美好祝愿的媒介。
在河南孟津,“90后”剪紙傳承人暢楊楊將現代設計融入傳統剪紙,使古老技藝煥發青春活力。
![]()
![]()
這些創新實踐表明,民間文化的傳承不是簡單復制,而是要通過當代語言和形式,讓其重新融入現代生活。數字技術也為民間文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如“歌謠里的中國”項目,通過融媒體手段展現傳統民歌的魅力,未來還將推廣至史詩、故事、傳說等更多民間藝術形式。
民間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民間文化如何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首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中嘉賓的實踐提供了三種模式:
![]()
![]()
![]()
一是手藝賦能型,如丁蘭英的彝繡產業,通過培訓繡娘、發展特色手工藝,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二是藝術鄉建型,如郭愛和的“愛和小鎮”,將三彩藝術融入鄉村建設,通過美育教室提升鄉村兒童的藝術素養。
三是文旅融合型,如王彥之參與的“大南坡計劃”,通過文化策劃激活鄉村資源,使貧困村轉變為融合美學實踐、兒童美育的綜合性文化共同體。
臺州實踐:民間文藝賦美鄉村
![]()
作為本屆故事匯的舉辦地,天臺縣本身便是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優秀案例。塔后村以民間文化帶動鄉村振興,靈溪村擁有四項非遺資源,赭溪老街的非遺活化體驗,以及對干漆夾苧、“一根藤”技藝的傳承,都展現了臺州在民間文化保護與創新方面的豐碩成果。 這些本地經驗,將為全國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
民間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血脈,是鄉土中國的情感依托。當古老技藝遇上當代創意,當鄉村記憶融入現代生活,民間文化正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
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光明網、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文藝賦美鄉村——第二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將于11月7日至9日在天臺縣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全國的民間文化達人分享經驗、交流互鑒,共同探索民間文藝賦美鄉村的新路徑。
讓我們相約天臺
聆聽民間文化
喚醒鄉土中國的動人故事!
編輯:張婷
一審:陳佳
二審:泮永翔
三審:黃元杰
來源:神秀天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