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將‘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至戰略高度,而我們深耕的乳酸菌資源開發,正是這一戰略在微觀領域的生動實踐。”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乳業學院院長孫志宏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談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與“十五五”規劃部署,難掩內心的振奮與使命感。他表示,乳酸菌技術已深度融入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將成為“十五五”時期驅動農業綠色轉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
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與乳酸菌技術的應用方向高度契合。孫志宏表示,無論是用于土壤改良、開發生物農藥、推廣健康養殖,還是提升飼料利用率、革新食品加工工藝,該技術已貫穿“草—畜—奶”乃至更廣闊的農業全產業鏈,在糞污處理、農產品保鮮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精準服務于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同時這些應用場景精準呼應了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
數據顯示,我國乳酸菌產業規模已突破12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2%,市場活力持續釋放。“發達國家早已將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納入國家戰略,這正是我們‘十五五’時期的發力點。”孫志宏坦言,盡管我國乳酸菌自然資源豐富,但產業發展仍面臨多重瓶頸。
針對這些瓶頸,孫志宏結合“十五五”規劃要求,提出了清晰的攻堅路徑。一是種質資源基礎薄弱。盡管我國乳酸菌自然資源豐富,但系統性收集、保藏和保護體系尚不完善,專業菌種資源庫建設滯后。在環境變化與現代化進程影響下,大量具有潛在價值的土著菌種正面臨不可逆的消失風險,嚴重制約產業源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二是功能挖掘與應用轉化滯后。相比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在菌種功能機理研究方面起步較晚,基礎研究存在不系統、不深入等問題,導致對優良菌株新功能的認知不足,技術儲備難以滿足養殖、種植、土壤改良等領域對精準高效解決方案的需求,阻礙了從“知其有”到“知其所以然”再到“創其新”的跨越。
三是核心技術與工程化裝備存在短板。在規模化高密度發酵、高效節能干燥、制劑活性保持等關鍵環節,我國與國外領先水平仍有差距,導致國產菌劑在效能、穩定性和成本方面競爭力不足,部分高...
來源:人民政協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