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四五”期間,我國文化事業與產業蓬勃發展,從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海外巡演引發熱烈反響,到電視劇《山海情》在多國播出收獲廣泛共鳴,再到各類數字文化產品吸引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在世界舞臺上璀璨綻放,“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東方色彩。
面向未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旗幟鮮明地提出“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從理論高度深刻把握其核心要義,從實踐層面系統總結成功經驗,精準謀劃未來發力方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
錨定文明傳播新航向
從“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到“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一詞之變,蘊含深意。“進入‘十五五’時期,黨中央將文化建設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中統籌謀劃,尤為注重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所能激發的強大效能。”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提出,這一表述的變化,深刻反映了傳播中華文明亟須提質增效的時代呼喚。其中,關于“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是統領文化建設各項工作的總綱。“‘四力’的提出,首次清晰界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發揮的社會效用,使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的國際傳播導向更為明確,也為未來五年的文化傳播工作確立了更高、更全面的標準體系。”胡正榮說。
中華文明崇尚和合共生的智慧,恪守仁義禮智信的準則,歷經現代轉型與創新性發展,對于應對當今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志洲談到:“在長期由西方文明主導的國際文化格局中,中華文明要重現其應有的輝煌與影響力,需要主動的戰略謀劃與有效的傳播實踐。其本身所具備的獨特文明特質,正是我們進行有效傳播的根基所在。”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鈺進一步闡釋,探究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不僅在于確認其自身的卓越價值,更在于向世界闡明其為豐富人類文明譜系、推動人類進步事業所能貢獻的智慧與方案,旨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助力世界文明百花園更加繁榮興盛。
對自身文明特質的深入探尋與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相輔相成,二者共同構筑了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堅實理論支撐。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分析認為,之所以突出中華文明在國際傳播中的主體地位,正是因為文明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最獨特的文化基因。唯有當這些特質被國際社會深入理解時,才能有效突破西方話語體系中固有的刻板印象,構筑起真正堅實、富有韌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議》針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具體部署,為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多位受訪學者提出,“加強重點基地建設”“加強區域國別研究”“鼓勵更多文化企業和優秀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等若干新部署尤需關注。中國傳媒大學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姬德強認為,明確提出加強重點基地建設,既立足當前需求,又著眼長遠發展,將成為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戰略支點和長期支撐平臺;將加強區域國別研究創新性地納入國際傳播中,為實施精準化、差異化國際傳播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鼓勵更多文化企業和優秀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則體現了國家層面對于企業作為傳播主體地位以及市場傳播邏輯的高度重視與戰略規劃,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驅動與民間參與的協同發力,國際傳播工作的系統性和效能將得到顯著提升。
![]()
拓展文明傳播新路徑
回望“十四五”,我國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方面成果豐碩,實現多點突破。一批承載中華文化精髓、展現當代中國氣象的文化精品走向世界,同時在學術研究、傳播載體、交流機制等領域亦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十五五”時期的國際傳播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在生動實踐中愈發堅定。
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捷報頻傳,國際考古合作走向深入,中國在守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方面的努力與成就獲得國際社會認可;優秀國產影視劇、文創產品等原創文化精品屢創“爆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蓬勃的時代活力;各類國際人文交流活動頻繁活躍,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世界面前……胡鈺表示,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的生動注腳,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三大特點——傳播內涵更加聚焦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與外向表達,傳播手段更加依托科技與多元媒介,傳播主體從官方主導擴展到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群眾共同參與、協同發力。
聚焦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持續深耕,圍繞古籍整理與傳統知識體系梳理、跨文明對話與比較研究等領域,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深化了國民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更為當前‘去霸權化’背景下思考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存、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讓國際社會看到一種超越西方功利主義、基于東方智慧的文明理性與解決方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棟如是評價。
在人文學術交流層面,我國已建立起相當規模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與高層次學術對話平臺。世界古典學大會、世界中國學大會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盛會相繼舉辦,極大拓寬了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渠道,使其得以更加多元、立體、權威的形式參與全球文明對話。胡正榮表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憑借深厚的學理深度和理論穿透力,致力于向世界揭示中國發展奇跡背后的文明邏輯與價值支撐。
數字文化產業的異軍突起,也成為一大亮點。多位學者表示,以網絡文學、網絡影視劇、網絡游戲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新三樣”憑借數字化、易傳播、強互動等特點和持續的內容創新,日益成為觸達海外受眾、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姬德強分析,“新三樣”的快速崛起和成功出海,充分發揮了數字化載體具有的輕量化、低成本、高滲透性以及基于數據算法的精準推送等優勢。
凝聚合力開啟新程
“十五五”時期,進一步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界發揮獨特優勢,深化理論研究,為構建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體系提供學理支撐。
“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不僅是一個技術性或敘事的問題,更深層次上是知識體系構建與競爭的體現。”在王棟看來,破解當前國際輿論場中某些固有的結構性困境,必須著力加強對中華思想文化寶藏進行“哲學化的轉譯”與“學術化的構建”,形成一套既能準確表達中華文明精髓,又能與西方社會科學體系進行有效對話的概念、范疇和理論框架,使中國思想真正成為全球知識界可理解、可借鑒、可發展的思想,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塑造人類文明未來貢獻東方智慧。
具體而言,需要更精準地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契合點。胡正榮提出,應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與其深厚的文明底蘊之間的內在聯系,推動國際認知實現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必然”的深化與飛躍,從而實現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深層情感連接與價值共鳴。
在實踐操作層面,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民間交往,是打破西方輿論壁壘和偏見濾鏡的有效途徑。程曼麗舉例說,一些外國視頻博主通過實地直播、親身探訪,向本國觀眾展示中國的發展實況。“眼見為實”的直觀感受,往往比程式化的宣傳更具說服力。
如何更好地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張志洲認為,要在堅定秉持文明平等、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原則下,善于尋找和運用共同認知、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平臺等紐帶,不斷擴大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的了解、理解、尊重乃至認同。在這一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界肩負著不可替代的時代使命。
從“十四五”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十五五”的系統深化、質效并重,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建設已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承繼既往寶貴經驗,聚焦關鍵環節補齊短板,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界與文化產業、對外交往等各領域協同并進,必將推動中華文明以更加自信從容、開放包容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為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
文中圖片來源于圖蟲、東方IC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劉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崔岑 曾煜婷(實習)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