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十月底甫過,原本在釜山會談后稍顯緩和的氛圍,旋即被新一輪緊張局勢打破。財政部長貝森特前腳剛稱贊中國展現出建設性姿態,外界尚未來得及樂觀,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后腳便宣布將延續對華“301調查”程序。
政策節奏前后脫節,令人難以捉摸真實意圖。有分析指出,這反映出華盛頓內部決策層存在分歧;也有觀點認為,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雙軌策略”,一邊釋放善意、一邊維持高壓,形成心理與現實雙重牽制。無論背后動機如何,這一系列動作再度為中美關系投下陰影,前景愈發難以預判。
![]()
此次重啟的所謂“301調查”,實則是一出舊瓶裝新酒的政治操演。其法律依據源自特朗普執政時期廣泛使用的“301條款”——本是冷戰背景下制定的單邊貿易工具,如今卻被重新激活,用以針對中國的產業升級進程。
名義上冠以“合規審查”之名,實質則是借機制裁施壓。美方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造船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深感不安。這種焦慮并非空穴來風:在美國中西部諸多傳統工業城市,面對中國高性價比產品的持續沖擊,本土制造業進一步萎縮,失業問題加劇,民眾怨氣積聚。
隨著2026年中期選舉日益臨近,政治考量成為主導因素。為了爭取“鐵銹地帶”的關鍵選票,執政團隊必須展示強硬對華立場,向選民傳遞“我們正在捍衛美國利益”的信號,以此維系基本盤支持。
![]()
因此,這場調查本質上并非追求事實認定或規則解決,而是一場面向國內觀眾的政治展演。它的核心目標不是厘清貿易失衡根源,而是通過對外樹敵的方式凝聚內部共識,強化“敢于對抗”的執政形象。
與此同時,另一條戰線卻悄然釋放暖意。釜山會晤之后不久,中國宣布恢復大規模采購美國大豆,年采購量高達2500萬噸,并簽署為期三年的長期協議。
這筆訂單體量驚人,背后亦暗含深刻的政治邏輯。過去幾年貿易戰導致美國農業出口嚴重受挫,大豆對華出口一度下滑近四成,大量農場主陷入經營危機,甚至破產潮頻發。
如今這份大單猶如一場及時雨,精準覆蓋了共和黨傳統票倉所在的農業州。這樣一來,美國政府既能對外宣稱“繼續施壓中國”,又能對國內農民群體宣稱“成功撬動中國市場買單”。一打一拉之間,策略環環相扣,展現高度政治算計。
![]()
表面上看,雙邊經貿摩擦似乎進入降溫期,但深層現實遠非如此。所謂的“休兵窗口”,不過是風暴前的短暫寧靜。那道象征性的10%基礎關稅從未撤銷,始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談判桌上,隨時可被激活。
更進一步的是,美方打擊手段已從單一關稅擴展至整條供應鏈的系統性圍堵。以往制裁多聚焦于個別企業或技術領域,而現在則深入到零部件、認證流程乃至分銷渠道的每一個環節。
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扮演著新型監管利器的角色,推出一項名為“追溯撤銷權”的新規。這意味著,即便某款設備早已獲得市場準入并銷售多年,只要后續發現其中任一元器件來自被制裁清單中的中國企業,FCC即可立即撤銷全部認證,強制產品退市。
![]()
這種做法比加征關稅更具殺傷力,因為它徹底切斷企業的補救空間。以往常見的“換殼貼牌”“更換組裝地”等規避方式,在這套機制下完全失效。
無論企業如何調整外觀、更改品牌名稱或轉移生產基地,只要上游供應鏈中存在一絲與中國受限實體關聯的痕跡,就可能面臨全盤覆滅的風險。此舉實質是從制度層面封鎖中國制造進入美國市場的路徑。
面對如此高強度的戰略擠壓,中國自然不會束手待斃。除外交渠道的正式回應外,一系列靈活且具針對性的反制措施也逐步浮現。例如,對掛美國國旗的貨輪征收高額港口服務費,或延長海關檢驗周期,這類舉措雖未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卻足以增加美方物流成本,形成有效反制。
![]()
而在所有可用工具中,最具戰略威懾力的當屬稀土資源。作為現代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材料,稀土貫穿從軍工雷達到電動汽車電機的整個生產鏈條。
從礦山開采到高效分離提純,再到高端功能材料制造,中國掌控著全球超過八成的關鍵工藝與產能。美國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程度高達87%,短期內幾乎無法找到替代方案。
尤為關鍵的是,中國已將多項稀土深加工技術列入《出口管制物項清單》,這意味著即便其他國家能夠開采原礦,若缺乏中國的精煉技術支持,也無法實現自主閉環供應。
![]()
美國曾試圖聯合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組建“稀土聯盟”以擺脫依賴,但由于核心技術壁壘高、投資周期長、環保成本巨大,相關項目推進緩慢,至今未能形成有效產能。
與此同時,中國并未被動應對。一方面加速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大豆采購不再局限于美國,巴西與阿根廷已成為穩定可靠的替代供應國,有效降低外部風險。
在全球層面,中歐班列網絡持續擴展,橫跨亞歐大陸的陸路運輸通道日益成熟,將中國與歐洲的制造業生態深度綁定,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對于眾多新興經濟體而言,盡管表面聲稱要承接產業外遷,實際卻更傾向于深化與中國的產業鏈協作。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紛紛加快在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與中方的技術對接與產能合作。
![]()
東盟國家借助RCEP框架進一步強化與中國的經貿聯動,共同打造一個涵蓋人口最多、市場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而在遙遠的拉丁美洲,中國正穩步擴大農產品與能源進口布局,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當今世界格局遠比表象復雜。在中美這場結構性博弈中,聲音最響亮的未必能笑到最后。真正具備戰略優勢的,是那些能在動蕩中保持自主性、靈活性與發展韌性的國家。
歸根結底,大國較量不在于短期言辭激烈與否,而在于長期綜合國力的積累與治理效能的穩定性。美國當前的做法看似強勢,實則暴露出其國內政治分裂與戰略焦慮,尚未形成連貫一致的對華戰略主線。
![]()
相較之下,中國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健的道路:聚焦提升內生增長動力,夯實科技自立基礎,優化經濟結構,減少對外部波動的敏感度。只要自身發展節奏不亂、社會大局穩定,就能從容應對各種外部挑戰。這才是穿越風云變幻最堅實的力量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