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的寫字樓,張小明盯著電腦屏幕上的 Excel 表格,眼皮在打架,手指卻還在機械地敲著鍵盤。咖啡已經喝到第三杯,杯底的殘渣像他此刻的人生一樣,亂糟糟一團。
這是他這個月第 15 次通宵加班,領導畫的餅已經從 “年底升職” 變成了 “下個月不裁員”,可他手里的項目依舊一團糟,明明每天比誰都努力,報表改了八遍,會議紀要記了厚厚一本,可最終的結果,還是 “差強人意”。
張小明的狀態,像極了 19 世紀中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那群挖油工。
當時石油剛被發現,所有人都像瘋了一樣扛著鋤頭往地里鉆,每天睡不到 4 小時,手上的繭子磨破了一層又一層,可最后呢?80% 的人挖出來的油要么賣不出去,要么運輸途中全漏光,辛苦大半年,連鋤頭錢都賺不回來。
而彼時 20 歲出頭的洛克菲勒,既沒扛過鋤頭,也沒熬過夜,只是背著個帆布包在油田周邊轉了三天,就賺了第一桶金。
后來有人問洛克菲勒:“您靠什么賺到第一筆錢?”他笑著說:“靠看著別人努力?!?/strong>這句話放在今天,估計會被無數 “卷王” 噴成 “站著說話不腰疼”,可如果你真翻完洛克菲勒的發家史就會發現:那些總喊著 “努力就能成功” 的人,往往死在 “太努力” 上;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會用 “刻苦” 來掩蓋自己的 “不動腦子”。
![]()
一、別迷信 “努力是萬能鑰匙”,方向錯了,努力就是 “自我謀殺”
1859 年,美國掀起第一次石油熱潮,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鎮,一夜之間擠滿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挖油人。
他們抱著 “挖到油就是賺到” 的念頭,在地上亂挖亂鉆,有人甚至把自家的農田都改成了油井,白天頂著烈日挖,晚上點著煤油燈挖,餓了啃口干面包,渴了喝口井水,活脫脫一副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的架勢。
當時 21 歲的洛克菲勒,剛在克利夫蘭的一家干貨店賺了點小錢,也聽說了石油的事兒。
別人都往油田沖,他卻反著來,背著包繞著油田轉了三天,沒挖一口井,倒是跟油井老板、運輸工人、雜貨店老板聊了個遍。
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油井太多了,油根本賣不出去;而且就算賣出去,用馬車拉著油桶運,一路漏下來,到了目的地能剩下一半就不錯了,挖油的人拼了命努力,可努力的方向,全錯了。
于是洛克菲勒沒挖油,而是花了所有積蓄,買了兩輛二手馬車,又定制了一批密封的鐵皮油桶,專門幫油井老板運油。當時那些挖油的人還嘲笑他:“放著大錢不賺,跑去當馬夫,真是個傻子。”
可沒過半年,石油價格暴跌,因為油太多運不出去,堆在井邊發臭,挖油的人要么賠光家底,要么棄井跑路;而洛克菲勒呢?因為他的鐵皮油桶漏油量只有普通油桶的十分之一,運輸成本比別人低,所有油井老板都找他運油,他的收入翻了十倍。
你看,那些挖油的人夠努力吧?每天工作 16 小時,手上的水泡磨成繭,繭子又磨出血,可結果呢?努力錯了方向,就像你想從北京去上海,卻朝著廣州的方向狂奔,跑得越快,離目的地越遠。
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把 “努力” 當成了護身符,每天加班到凌晨,報表改了一遍又一遍,卻從來沒想過:這個報表是不是領導真正需要的?這個項目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有市場?
我有個朋友在互聯網公司做運營,每天忙著寫文案、發短視頻、做活動,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可 KPI 從來沒達標過。
有一次我問他:“你知道你做的內容,用戶喜歡看嗎?” 他愣了一下說:“不知道,領導讓做我就做啊,反正我努力做了?!?你看,這就是典型的 “盲目努力”,把 “完成任務” 當成 “努力”,把 “時間堆砌” 當成 “付出”,最后感動了自己,卻沒感動結果。
洛克菲勒后來在日記里寫:“如果一艘船沒有航向,那么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努力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你越努力,就越容易把自己逼進死胡同。那些總說 “我已經很努力了” 的人,其實是在逃避思考。
思考方向對不對,思考方法行不行,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畢竟,努力不需要動腦子,只要熬時間、拼體力就行;可思考不一樣,它需要你停下腳步,直面自己的不足,這比熬夜加班難多了。
![]()
二、過度努力會殺死你的 “判斷力”,越刻苦,越容易變成 “工具人”
洛克菲勒創辦標準石油公司后,有一次公司要擴大生產,幾個高管跑來跟他說:“老板,我們準備讓工人兩班倒,24 小時不停生產,這樣產量能翻一倍,利潤肯定也能漲上去。”
當時很多員工也覺得這個主意好,紛紛表示愿意加班,甚至有人主動提出 “自愿降薪換加班機會”,一副 “公司興亡,匹夫有責” 的架勢。
可洛克菲勒卻拒絕了,他讓財務部門算了一筆賬:24 小時生產,雖然產量能增加,但原材料采購成本會上漲 30%,庫存積壓成本會增加 50%,而且工人疲勞作業,生產出的劣質油會增多,反而影響品牌口碑。
最后他拍板:“按正常時間生產,誰也不許加班,要是完不成任務,就優化流程,不是增加時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