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純粹的情感主義,它基于對愛的對象的真實認識和理解。
在關于人類情感的討論中,愛常被描繪為一種不可言說、無法抗拒的情感洪流。然而,這種將愛純粹情感化的視角,雖則浪漫,卻可能掩蓋了其更為復雜深刻的本質。從心理動力學的立場審視,真正的愛并非一種原始沖動的簡單表達,而是建立在一種深刻能力之上的建構——即理解與認識所愛對象真實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現代心理學語境中,被稱為“心智化”。本文旨在通過遞進式的推理,探討心智化能力如何作為真愛的基礎,超越原始投射與情感主義,導向一種更為成熟與真實的關系形態。
情感主義的局限性與投射的陷阱
將愛視為純粹情感的觀點,本質上停留在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心理動力學理論指出,個體早期的人際關系模式,深受內在客體關系的影響。在嬰兒時期,個體尚不具備區分自我與他人、內心幻想與外部現實的能力。他/她會將自己的需求、焦慮和感受投射到照料者身上,并將其內化為內在客體。這種投射-內攝的機制,是早期心理生存的必要策略。
![]()
當這種模式被不加反思地帶入成年期的愛的關系中,便形成了“情感主義”之愛的心理基礎。個體愛上的,往往并非對方真實的存在,而是自身內在客體表象在外部世界的投射。他/渴望的是一個能完美滿足自身所有需求、符合自身所有幻想的“理想客體”。這種愛,充滿了強烈的占有欲,因為它本質上是在愛著自己的一部分,試圖將對方塑造成符合其內心劇本的角色。一旦對方表現出獨立的意志、相異的情感或與幻想不符的特質,個體便會體驗到巨大的挫折感,關系也隨之陷入“控制-反抗”或“理想化-貶低”的動態之中。此時,愛成為一場自戀的獨白,而非雙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