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前不久,嵐山區明珠路小學的雷鋒展室里,五年級學生鄭羽馨捧著《雷鋒日記》誦讀,清亮的聲音穿過人群,將雷鋒的故事輕輕落在同學們的心上。
圍坐的孩子們眼神發亮,有的悄悄記下感悟——這樣溫暖的畫面,在這所“全國雷鋒學校”里,早已是日常風景。
近年來,該校以雷鋒精神為筆,繪就“124”育人藍圖,讓精神力量走出課本、融入生活,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最亮的光。
一個核心引路,讓思政教育“燃”起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道考題,明珠路小學用“雷鋒精神”給出了生動答案。該校跳出“照本宣科”的老思路,深挖新時代雷鋒精神里的“奉獻、敬業、創新、創業”內核,搭起“價值引領+主題激勵+學科浸潤+文化熏陶+實踐鍛煉”的五位一體育人框架。從量身定制《雷鋒精神培育實施方案》,把育人目標細化到每個年級,到將雷鋒精神悄悄“藏”進德育細節——課間的文明提示、課堂的互助小組、課后的志愿服務,每一處都藏著思政教育的巧思。在這里,思政不是生硬的道理,而是老師講的雷鋒故事,是同學間的互幫互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溫暖,悄悄在孩子心里種下向上向善的種子。
好的教育,離不開一群“引路人”。明珠路小學拉起兩支“思政鐵軍”,為育人之路保駕護航。一邊是“礪珠黨員先鋒隊”:優秀黨員教師帶頭挑大梁,把思政課上得有聲有色。“黨員示范課”上,老師用安東衛連的紅色故事點燃學生熱情;“思政教研沙龍”里,大家圍坐討論,把雷鋒精神和課本知識巧妙結合。黨員教師就像“領頭雁”,帶著全校老師探索思政教學的新方法。另一邊是“新時代雷鋒式思政教師隊伍”:專兼職思政老師和班主任手拉手,推出超受歡迎的“雙師課堂”。在《我們班他們班》課上,思政老師講雷鋒的集體精神,中隊輔導員結合班里的互助小事展開討論,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把“奉獻”二字理解得明明白白。該校還通過“培練評”機制和“準入退出”制度,讓老師常學常新,保證每一堂思政課都有質量、有溫度。
實踐中,如何讓雷鋒精神真正扎根校園?學校在“四項融合”上另辟蹊徑。文化里植“基因”:12處“思政微課堂”散布校園——雷鋒雕塑前,常有孩子駐足仰望;文化長廊下,大家指著雷鋒事跡圖小聲討論;展室里,“雷鋒人生地圖”貼紙游戲、“精神密碼”尋寶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讀懂雷鋒。學科里融“元素”:老師深挖本土資源,把繡針河生態保護的故事搬進科學課,將安東衛連的英勇事跡融入語文課,還編寫了《鋒聲》校本教材,讓數學里的“互助解題”、美術里的“雷鋒主題畫”,都成了思政教育的載體,實現“一科一亮點”。活動中踐“行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月”里,孩子們走進社區幫老人打掃;“愛心義賣”現場,孩子們籌來的錢幫困難同學買文具;“河道清潔”時,小手撿起垃圾,讓河水更清澈。至今,學生公益實踐超3000人次,“明珠雷鋒銀行”已資助120余名同學。教科研中強“深度”:依托省級課題,學校探索出“一標四化”育人路徑,相關成果拿下日照市“大思政課”優秀案例一等獎,讓育人實踐更有方向、更有力量。
如今的明珠路小學,雷鋒精神早已融入日常:課間,“紅領巾志愿崗”的孩子主動維持秩序;放學后,“環保小隊”帶著工具清理校園周邊;節假日,“敬老組”的身影出現在社區,為老人表演節目、打掃衛生。“我們不想讓‘學雷鋒’只是口號,而是要變成孩子們每天的習慣,一個微笑、一次幫忙,都是雷鋒精神的樣子。”校長滕春燕的話,道出了該校的育人初心。
從一間展室到一所校園,從一個故事到一種習慣,嵐山區明珠路小學用雷鋒精神串聯起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在這里,雷鋒精神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孩子們身邊的溫暖與力量,更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小學“大思政”建設之路,為新時代育人寫下了獨具溫度的“明珠答卷”。(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費洪芹 王倩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