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中國高達90%的核燃料需從海外進口,這意味著我們數以百計的核電站,其“心臟”的跳動,掌握在別人手中。
一旦外部環境生變,全國的電力供應可能面臨巨大風險,這根看不見的繩索,為何會套住我們的能源咽喉?
中國能源的出路,又究竟在哪里?
![]()
編輯:MUYI
一根看不見的繩索,套住了中國能源的咽喉
想象一下,我們生活中每一度電的背后,都可能藏著別人的一個開關,這種滋味不好受吧?
可這就是我們長期面臨的現實,中國高達90%的核燃料嚴重依賴進口,這絕非危言聳聽。
2024年,我們的鈾礦需求量大約是4萬噸,但國內產量僅4000噸,另外3.6萬噸全靠從海外購買。
![]()
主要的賣家是誰呢?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還有納米比亞,光哈薩克斯坦一家,就供應了我們超過60%的鈾礦。
這也是為什么中核集團,要不惜代價拿下哈薩克斯坦最大鈾礦50%股權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是在為國家的能源命脈買保險。
![]()
但問題在于,過于依賴進口,就永遠無法保障絕對的能源安全,這就像把飯碗端在了別人手里。
更何況,我們已經開始建設全球首座核聚變試驗裝置了,一旦成功,中國將獲得無窮無盡的能源。
可那種無窮無盡的前提是什么?是必須有穩定可靠的鈾礦供應,沒有這個基礎,一切美好的藍圖都是空中樓閣。
![]()
我們正在運營,并計劃建設上百座核電站,核電站的規模越大,對鈾礦的需求就越大,這根繩索只會越收越緊。
那怎么辦?難道我們就永遠被這樣“卡脖子”嗎?這背后,其實是一場關于生存權與發展權的深層博弈。
破解之道,就在于徹底擺脫對單一資源的依賴,而答案,或許就藏在一種看似普通的銀色金屬里——釷。
![]()
這個“換道超車”的抉擇,不僅是技術的選擇,更是國家戰略的必然,它承載著一代人的智慧和期望。
中國科研團隊,正是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踏上了那條少有人走、卻通往光明的路。
這條路,注定艱辛,但也注定偉大,因為它的終點,是真正的能源自由。
![]()
不走尋常路,中國選擇了一條更難但更對的路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發展核電站就必須“靠水吃水”,所有核電站都建在沿海,這似乎成了全世界的鐵律。
可在中國甘肅的戈壁深處,一座不喝一滴水的核反應堆卻悄然運行,它徹底顛覆了百年核電的常識。
它就是釷基熔鹽堆,這個名字聽著拗口,卻是中國為世界核能發展蹚出的一條全新賽道。
![]()
和傳統核電站用“鈾”當燃料不同,它用的是一種更豐富的資源——釷,我國的釷儲量有多驚人?
已探明的工業儲量就超過28萬噸,足足是鈾的3到4倍,夠14億人使用上萬年,這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
更有意思的是,我國大量的釷礦,都是開采稀土時的伴生副產品,相當于“開采稀土附贈釷資源”,一舉兩得。
![]()
再來看它的冷卻方式,傳統核電站就像個大壓力鍋,需要復雜的系統持續用水冷卻,一旦斷電,就有爆炸的風險。
而我們的釷基熔鹽堆,就像一口放在灶臺上的普通鍋,它用的是高溫熔鹽,在500到600度的高溫下保持穩定的液態。
這種設計,帶來了革命性的安全優勢,在反應堆底部有一個由冷卻鹽凝固而成的“冷凍塞”。
一旦發生異常,溫度過高,這個冷凍塞就會自動熔化,所有液態燃料會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流入下方的事故應急儲罐。
![]()
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依靠最基本的物理規律就能實現“絕對安全”,這就是本質安全的魅力所在!
它產生的巨大熱量,不僅能用來發電,還能直接用于供暖、海水淡化,甚至為鋼鐵、化工這些高耗能行業提供清潔熱源。
![]()
這背后,是一種深刻的戰略智慧,那就是將資源稟賦轉化為技術優勢,把劣勢變成了無可替代的勝勢。
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發展模式的勝利,它為所有后發國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和可能。
![]()
戈壁灘上的“普通”建筑,讓全世界為之側目
在茫茫的戈壁灘上,一座看似普通的建筑內,正在發生著一場可能改變中國乃至世界核能格局的技術革命。
這里,就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牽頭建設的2兆瓦液態燃料釷基熔鹽試驗堆,它已經正式建成。
![]()
它不僅是目前國際唯一運行,并實現釷燃料入堆的熔鹽堆,更在國際上首次獲取了釷入熔鹽堆運行后的實驗數據。
這意味著中國在世界熔鹽堆研究領域,已經從跟跑者,并跑者,甚至是領跑者!
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形象地解釋說:“這就像把‘核燃料’放在‘高溫的鹽’里流動發電,既安全又高效。”
![]()
這項突破的里程碑意義在于,它初步證明了熔鹽堆核能系統利用釷資源的技術可行性。
為中國未來釷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發展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與可行方案。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座試驗堆的整體國產化率超過了90%,關鍵核心設備更是達到了100%國產化。
供應鏈自主可控,這四個字背后,是一代代科研人員十幾年的默默堅守和辛勤付出。
![]()
從201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首批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到2024年建成世界首個釷基熔鹽實驗堆,整整13年。
中國科研團隊攻克了實驗堆設計、關鍵材料與設備研制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核心材料、裝備與技術從實驗室研發到實驗堆工程驗證的重大跨越。
這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奮斗,是戈壁灘上的風沙,也是實驗室里的燈光,更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輸的勁。
![]()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研究過熔鹽堆,但他們最終選擇了放棄,而中國堅持了下來。
法國阿海琺集團等傳統核電強國,也開始尋求與中國合作,共同開發釷基熔鹽堆技術,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中國不僅做成了,還做成了全球唯一,這艘能源“諾亞方舟”,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
![]()
三步走,中國為世界核能發展按下“快進鍵”
一座2兆瓦的試驗堆,僅僅是一個開始,一個信號,一個序章,真正的大棋局還在后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已經透露,下一步將與中國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深度合作,共建釷基熔鹽堆產業鏈和供應鏈。
![]()
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標志著這項技術正在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工程化和產業化。
更重要的是,一個清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讓未來的圖景變得具體而實在。
![]()
第一步,就是眼前的這座實驗堆,它的任務是驗證技術可行性,我們已經圓滿完成了。
第二步,是建設研究堆,進行更深入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優化,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啟動。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在2035年前后,建成百兆瓦級的示范工程,并實現示范應用。
一旦這個目標達成,就意味著釷基熔鹽堆技術將真正具備商業競爭力,可以大規模推廣了。
![]()
屆時,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西部戈壁建設一大批這樣的反應堆,它們發電的同時,還能提供大量高溫余熱。
這些余熱可以用來建設溫室大棚,將不毛之地變為沃土,一邊生產清潔能源,一邊綠化國土,一舉多得。
中國的超大算力芯片產業,也能向西部轉移,利用當地豐富且廉價的清潔能源,壯大西部地區的信息化產業。
“從藍圖轉化為路徑清晰的‘施工圖’”,這句話背后,是一種踏實而堅定的自信。
![]()
今天的中國,不僅要用電能大規模取代石油,還要用釷礦,大量取代鈾礦,唯有如此,才能把能源安全徹底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競賽中,中國已經搶得先機,為全球核能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這不僅是中國的勝利,更是對全人類的貢獻,它為那些同樣面臨能源困局的國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更安全、更可持續的選擇。
![]()
![]()
結語
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軟肋,而是能把軟肋磨成鎧甲,把危機轉化為機遇。
從能源到芯片,這條“非對稱超越”之路,將是中國打破枷鎖、贏得未來的核心密碼。
你認為,下一個“換道超車”的奇跡,會發生在哪個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