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一段相隔半個世紀的守望,一位女英雄的回家路
1950年6月10日,臺北馬場町刑場。朱楓身中六槍,英勇就義。她身穿小花旗袍,被五花大綁,卻面容平靜地面對死亡。這位45歲的中共華東局特派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與她一同倒下的,還有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中將、國防部高參陳寶倉中將以及吳石的副官聶曦上校。這起震驚臺灣的“間諜案”,讓四位英雄的生命戛然而止,卻也開啟了朱楓長達60年的漫漫回家路。
![]()
離別:使命與牽掛
1949年11月25日,朱楓從香港維多利亞碼頭登上了前往臺灣的輪船。在留給丈夫朱曉光的一張照片背面,她寫道:“她已深深體驗著:‘真實的愛’與‘偉大的感情’,從此,將永遠快樂而健康!”
這些文字透露著她對親人無限的思念,也展現了她為革命犧牲的堅定決心。
到達臺灣后,朱楓化名朱諶之,以探望女兒女婿為掩護,開始了秘密工作。她的女婿王樸是國民黨軍統干部,時任臺灣省警務署電訊管理所主任。這樣的家庭背景為她提供了完美的掩護。
在臺期間,朱楓與吳石將軍秘密會面四次。吳石向她提供了大量絕密軍事情報,包括臺灣軍事防務、戰備防御計劃、大小金門兵力兵器配置圖等。朱楓迅速將這些情報制成微縮膠卷,通過秘密交通線送回香港,再轉往華東局情報部和總參作戰部。
兩個多月里,她傳遞了國民黨空軍各大隊番號、駐地、飛機種類和數量,炮兵團、戰車團的裝備情況,以及各部隊官兵人數等關鍵情報。任務順利完成,朱楓準備回家。
1950年1月14日,她托人帶信給上海家人,只有七個字:“鳳將于月內返里”。她期待著與親人團聚,卻不知道危險正在逼近。
劫難:被捕與犧牲
1950年初,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捕后叛變。保密局從他的筆記本上發現了吳石的名字,隨即展開調查。
危急關頭,吳石為朱楓簽發了特別通行證,安排她搭乘軍用飛機逃往舟山。舟山是國民黨軍隊控制下的島嶼,朱楓裝病住進沈家門私立存濟醫院,等待時機返回大陸。
然而,命運的齒輪在此刻停止了轉動。1950年2月18日,保密局浙江站站長沈之岳等人還是在舟山抓住了她。
被捕后,朱楓選擇以死殉國。她將隨身攜帶的金鎖片和金鏈條分開,把金鐲子折為兩段,分四次和著熱水吞下。國民黨特務發現后,立即將她送往醫院搶救。
從鬼門關被拉回來的朱楓,在獄中經歷了嚴刑拷打,卻始終堅貞不屈,沒有透露任何組織秘密。
1950年6月10日傍晚,朱楓與三位戰友一起被押往臺北馬場町刑場。她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終年46歲。
等待:半世紀的守望
朱楓犧牲時,女兒朱曉楓20歲,兒子朱明還不滿12歲。
朱曉楓9歲就離開母親,與母親聚少離多。她終生難忘與母親朝夕相處的三個月時光,那是一生中非常幸福的回憶。她們同吃同住,一起看電影,逛公園。1946年夏天,母親在吳淞口送她登上前往蘇北解放區的船只,她不會想到這竟是與母親的最后一面。
朱明則一直記得在香港碼頭告別的那一天:“媽媽穿著平時常穿的黑旗袍,她抱了抱他,對他說:叫爸爸放心,媽媽用不著太久就回來了。”
這張意外發現的老照片,讓朱曉楓和朱明姐弟倆的心“擰成了一團”,同時也點燃了他們內心的希望——一定要找到母親的骨灰,迎她回家。
歸來:六十年的夙愿
朱楓的回家路,走了整整60年。
1995年,南京作家馮亦同第一次了解到朱楓的傳奇故事,開始創作《朱楓傳》。而此時,朱楓的骨灰下落仍是一個謎。
轉機出現在2001年。朱明的北大同學在山東畫報社《老照片》雜志上意外發現了一張朱楓就義的照片。這張照片由筆名為“秦風”的臺灣學者徐宗懋提供,記錄了朱楓生命的最后時刻。
照片中,朱楓還穿著那件她平時愛穿的小花旗袍。這張照片的發現,加速了尋找朱楓骨灰的進程。
經過國家安全部門協調各方努力,2010年12月,朱楓的遺骸終于回到大陸。2011年7月,她的名字被鐫刻在家鄉鎮海革命烈士陵園的豐碑上。
這條歸家的路,朱楓走了60年。
而在南京,朱曉楓和朱明早在1983年就在東郊荒野處為母親設立了一個衣冠冢。他們將朱楓生前穿的兩件旗袍和一些工作物件燒毀,以此寄托哀思。朱楓骨灰回大陸后,他們又從中分了一部分帶回南京,安放在衣冠冢處。
朱曉楓后來一直在東部戰區總醫院工作,朱明則工作于南京55所。兩位老人為尋找母親遺落在臺灣的骨灰拼盡了全力,如今都已離開人世。
銘記:歷史與未來
當年的馬場町刑場,如今已變成馬場町紀念公園。公園內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圓錐形大土丘,四周用石墩和鎖鏈圍著。
這里曾經是槍決政治犯的刑場,如今已成為兩岸群眾緬懷先烈的場所。近日,一位網名為“遠山”的安徽網友和他在臺灣的妻子一起,來到馬場町紀念公園祭奠烈士。
“沒看《沉默的榮耀》時,很多人不知道馬場町這個地方。”“遠山”說。他代表大陸網友獻上鮮花、白酒和吳石最愛吃的鳳梨酥。
馬場町紀念公園已不復見當年的森嚴和肅殺,人們可以在這里騎單車,欣賞新店溪河岸景觀、看夕陽、溜狗散步。然而,歷史的記憶不會磨滅。
根據《烈士安葬辦法》,烈士應當在烈士陵園或者烈士集中安葬墓區安葬。烈士骨灰盒或者靈柩應當覆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些規定,是對烈士功績的肯定和尊崇。
朱楓回家了,但她的精神卻永遠留在兩岸人民心中。1990年6月,中央臺辦和中聯部召開朱楓烈士紀念會,轉達了鄧穎超對朱先烈的懷念并對其后人表達親切慰問。
朱楓的故事,通過熱播劇《沉默的榮耀》再次呈現在公眾面前。她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2010年,當朱楓的骨灰終于回到故土,這段跨越60年的回家路畫上了句號。從臺北馬場町到北京西山,從46歲到106歲,朱楓用生命詮釋了信仰與忠誠。
而朱楓的回家路,也是無數為國犧牲英烈的縮影。據統計,目前仍有眾多烈士散葬各地,或安葬在境外。每個犧牲都是不朽,每個名字都值得銘記。
今天,當我們漫步在和平的陽光下,是否還記得那些為這片光明獻出生命的人?是否還能感受到他們跨越時空的守望?
朱楓回家了,但她的故事還在繼續——在每一個記得她的人心中,在每一篇傳頌她事跡的文字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