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尹麗梅 張碩 北京報道
![]()
1984年,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吉普”)成立,中國汽車工業自此打開對外合作的大門。從那一刻起,汽車產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也成為中國制造業從“學習者”到“領先者”的生動樣本。
40余年時間,中國汽車工業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起步,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與經驗。在這個過程中,跨國車企在中國經歷了從“輸出技術”到“價值共創”這一角色的轉變,中國汽車工業也完成了從“追趕”到“領跑”的躍遷。而今,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正憑借自身實力成為走向全球市場的生力軍。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副秘書長柴占祥是這段發展歷程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他在《中國經營報》零觀汽車“跨國車企在華戰略重構解讀”特別訪談節目中指出,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尤為迅速,目前中國汽車在很多領域已經處于全球領先的位置。當然,汽車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問題,譬如產品同質化問題、極端價格戰等,不過這些問題將能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柴占祥認為,隨著不同背景的企業加入,汽車產業的市場格局將變得更加復雜。然而,我們也應看到,汽車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成為了融合多種技術要素的“朝陽產業”。這要求企業家具備更高的視野和更宏觀的判斷,而不是只關注局部利益。
外資車企功不可沒
“我1982年上大學時,全國汽車年產量只有十幾萬輛。到1984年,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吉普誕生,那個時候全國產量也不過30多萬輛。”柴占祥回憶道,那時的中國汽車工業基礎薄弱,對制造、設計、銷售、供應鏈等環節的理解與掌握幾乎都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借助改革開放的契機迎來了外資企業的進入。這些企業成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力量,對中國國民經濟尤其是汽車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據柴占祥回憶,中國汽車工業的起點可追溯至1953年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立。當時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新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汽車工業,但主要集中在卡車領域。彼時,從全球市場整體來看,乘用車與商用車的比例約為8:2;而當時我國二者的比例是1:9。
“直到1984年北京吉普、1985年上海大眾相繼成立,才真正開啟了中國乘用車時代。可以說,是外資企業的到來,中國汽車工業開啟了從‘卡車時代’向‘轎車時代’的轉變。”柴占祥說。
柴占祥認為,跨國車企不僅帶來了產品和技術,也帶來了現代制造理念與營銷體系。更重要的是,它們推動了中國汽車從“生產資料”向“大眾消費品”的轉變。“過去汽車是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用車,改革開放后,合資企業讓汽車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這不僅改變了出行方式,也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觀念。”
“在中國,為世界”
談及合資企業的緣起,柴占祥講述了一個細節: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機械部派出代表團赴歐美、日本等汽車發達國家尋求合作。當時,多數車企對于與中國的合作事宜態度謹慎。代表團在歐洲看到滿街的大眾汽車,雖原計劃未安排拜訪,但時任機械部部長臨時決定前往大眾總部。正是這樣一次機緣巧合,讓中國與大眾結下長達四十年合作的緣分。
大眾也抓住了這一合作契機。彼時,中國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希望引進較新的車型,并希望對方在中國投資建廠。當時其他車企均未明確回應,唯獨大眾給予了積極答復。經過數年籌備,中國的第一批合資企業于1984、1985年相繼落地,讓中國汽車產業的現代化進程開啟。
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最初,它們帶入中國的往往是較老舊的車型,隨后逐漸引入比較新的車型,這些年開始將一些首發車型放到中國來亮相和上市。”柴占祥認為,這一變化體現出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消費者和政府的理解不斷加深,也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和汽車產業的前景比較有信心。
如今,外資車企在制定中國市場戰略時,已經將中國放在全球市場全局的重要位置。過去,它們在華的戰略是“在中國,為中國”,未來將是“在中國,為中國,也為世界”。柴占祥稱,以前外資車企是把海外研發的產品拿到中國來生產。如今,它們把產品的研發放到中國,并為中國市場的需求量身定制新車,同時將中國團隊的研發設計、流程、方法等推廣至全球其他市場。
柴占祥觀察到,跨國車企也在人才培養、供應鏈重構等方面不斷深化本地化布局。他認為,未來外資車企應與中國優秀企業如華為、Momenta、地平線等企業在智能網聯以及其他新技術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賦能汽車產業,形成在中國孵化、服務全球的新模式。
從“師生關系”到“競合共生”
“回顧中外汽車合作歷程,外資企業的心態經歷了顯著的變化。早期,它們以‘老師’的姿態進入中國,向中國企業傳授如何造車。例如,上海大眾成立初期,每賣出一輛車都會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立基金,用于支持本土供應商發展。那一階段,它們很好地扮演了傳道授業的角色。”柴占祥回憶,外資車企教會了中國汽車人從汽車設計、制造到供應鏈管理等全過程。”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壯大,這種“師生”關系逐漸轉變為平等合作。“今天很多跨國車企正在調整心態,把研發、管理權限更多地下放給中國本土團隊,這正是其對華戰略產生變化的外在體現。”柴占祥稱,中國消費者對新產品的包容度和反饋速度遠超其他市場,這使中國成為跨國車企創新的重要試驗場。這種市場活力讓跨國車企能夠在中國廣泛積攢經驗,并將創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場。
展望未來,柴占祥強調,跨國車企需要具備足夠的智慧、戰略定力與長遠眼光,不應只看一時一地的得失。全球化雖是大趨勢,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本地化是當前的一大現實課題。從長遠來看,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各大車企在具體的戰略路徑上可因地制宜、靈活應變。
他認為,中國車企與跨國車企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競合共生”。“未來,中國車企不僅要在國內市場上與外資車企‘掰手腕’,還要與其在全球市場上進行競爭。中外車企雙方應形成競合關系,共同推動行業進步,著力補產業短板,實現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各方的持續創新與協同發展,我們將能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共贏。”
(編輯:張碩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