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董鑫
“道路兩旁多為沼澤、稻田、魚塘,為富饒廣闊之地,令人垂涎”
“人民謹慎有禮,可見教化之功,古風尚存,令人垂涎”
11月1日晚,紀錄片《國土重光—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播出第一集《甲午之殤》,片中首次披露日本覬覦臺灣的《樺山資紀日記》相關內容。
樺山資紀是一名日本軍官。他曾偽裝成商人兩次潛入臺灣島內,打探道路、繪制地圖,為武裝侵略臺灣做準備。
其日記中一再提到“垂涎”,可見日本侵占臺灣的野心昭然若揭。
![]()
19世紀后期,臺灣人口由明朝時的10萬余人增至200多萬人,已經成為中國大地上農業繁盛、文教昌明的一片沃土。
1871年,琉球船民在臺灣南部被誤殺。日本以此為借口聲稱交涉,派使臣到北京,妄稱琉球居民是“日本國民”,向清政府提出抗議。
在隨同使臣來華的人中,有一名日本陸軍少佐——樺山資紀。此行,他還懷揣著一個秘密使命:“視察臺灣”。
1873年,樺山資紀兩次潛入臺灣島內,偽裝成商人,在臺灣各地打探道路,繪制地圖,了解少數民族情況,為武裝侵略臺灣做準備。
日本國會圖書館的憲政資料室保存著樺山資紀當年的日記:“此地地形雖高低不平,但并無真正險要之地,若要攻城,并非難事。”
日記中,還有關于臺灣物產、民風的描述:“道路兩旁多為沼澤、稻田、魚塘,為富饒廣闊之地,令人垂涎。”“人民謹慎有禮,可見教化之功,古風尚存,令人垂涎。”
一再提到“垂涎”,可見日本侵占臺灣的野心昭然若揭。
![]()
1874年,日本發動了明治維新后的第一次對外戰爭——出兵臺灣,這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的起點,當年5月,日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進犯臺灣,在瑯嶠登陸;6月初,日軍兵分三路侵入牡丹社。
清廷立即做出反應。沈葆楨以“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的身份,率艦船抵達臺灣,并緊急調集淮軍火炮,才以武力最終逼退了日本侵略者。
![]()
1885年,臺灣從福建省析出,設立臺灣省,全稱“福建臺灣省”,是當時中國的第20個行省。僅僅9年之后,也就是1894年7月25日,日軍突襲中國軍艦及運兵船,挑起了甲午戰爭。當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清政府派李鴻章任和談代表,赴日本談判。日本馬關春帆樓中,李鴻章被迫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上簽字。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等。
![]()
1895年5月,日軍在臺灣北部登陸,6月17日,樺山資紀在臺北設臺灣總督府,正式宣告日本開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在日軍登陸臺灣的前5個月,愛國清軍與臺灣義軍前仆后繼、奮勇抗敵。約14000名清軍將士壯烈殉國,更有無數臺灣義軍為保衛家園獻出生命。
在臺灣彰化八卦山上,有一座“乙未抗戰紀念碑”,紀念的正是《馬關條約》割臺后,臺灣軍民奮起抗日的歷史。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殖民統治半個世紀的臺灣,終于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灣省臺北市莊嚴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對日本受降典禮,這一天,被正式定為“臺灣光復節”。
![]()
△臺北光復南路路標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臺灣各界以多種形式舉辦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活動,不但緬懷歷史,更表達為追求民族自強、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于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并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
國土重光,對于臺灣而言,是回家,是重生;對于中國而言,是勝利,是榮耀;對于世界而言,是正義,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往事雖已遠,今人不可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