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茨的訪華計劃還沒啟動,德國資本已經外逃了2000億歐元。
這個數字相當于整個葡萄牙的GDP,而同期德國吸引的外資僅232億歐元,德國企業正在用腳投票。
為什么資本如此恐慌?德國經濟還能撐多久?
![]()
德國總理默茨還沒踏上訪華飛機,德國資本卻早已在飛,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人震驚。德國央行10月預測,2025年第三季度經濟將持續停滯,而資本外逃的腳步卻越來越快。
這不是簡單的資金流動,而是德國經濟信心的全面崩塌,年均2000億歐元的資本外流規模觸目驚心。這個數字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而德國吸引的海外投資僅有232億歐元,形成巨大反差。
![]()
拜耳2025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凈虧損同比增加6倍,達1.99億歐元,這個數據背后是德國工業的困境。
為應對成本壓力,拜耳已將亞洲區研發中心的核心團隊遷至上海,并計劃在華追加20億歐元投資。
![]()
特種玻璃制造商肖特也證實,過去兩年的投資決策更傾向于德國以外的國家,其在成都的新能源玻璃生產線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更有意思的是,德國選擇黨聯合主席魏德爾指出,工業投資吸引力下降意味著大量工廠關閉和數十萬個工作崗位流失。
![]()
受沖擊城市將面臨貿易稅收進一步下降的風險,這種連鎖反應正在德國各地悄然發生。德國化工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行業產能利用率僅71%,而達到82%才能實現盈利,企業不得不通過外遷尋求生機。
德國經濟就像一臺正在漏油的發動機,而政客們卻在爭論要不要去修理廠。這種明知故犯的狀態特別讓人揪心,德國企業家們看不下去了,紛紛用行動表達自己的選擇。
![]()
當政府還在猶豫要不要訪華的時候,資本已經給出了最直接的答案:逃離不確定性,奔向確定性。
德國內部的政治分歧是政策搖擺的根本原因,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影響國家決策的程度。默茨自己所在的基民盟里,有一群標榜"對華強硬"的政客,而執政聯盟中的社民黨卻主張"務實合作"。
![]()
兩派的爭執讓德國政府陷入了決策癱瘓,直接影響了重大國際政策的制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外長瓦德富爾,這位來自基民盟的政客先是在臺灣問題上口無遮攔,把自己的訪華行程搞黃了。
臨出發前兩天突然宣布推遲,理由竟然是"目前未能在中國安排足夠多的會談",這種出爾反爾的操作在德國引發巨大爭議。
![]()
社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赫梅托維奇直接批評這是在發出"不良信號",強調"尤其在全球局勢緊張的背景下,與中國保持直接對話尤為重要"。
更尷尬的是,瓦德富爾原定的訪華團里,德國工業界代表團集體缺席,這簡直就是對他"對華強硬"路線的公開不信任投票。
![]()
英國《金融時報》直言這是默茨政府的"超級外交災難",本來經濟就停滯了三年,默茨還指望通過訪華尋找出路。結果被自己人攪了局,這種內部消耗讓德國失去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崔洪建說得透徹,瓦德富爾推遲訪華"更多反映的是德國內部政治矛盾,而非中德關系的整體方向"。但問題是,政治內斗的代價最終要由德國經濟來承擔,資本外逃就是最直接的警告。
![]()
德國政府就像一臺磨合不良的發動機,各個部件都在向不同方向用力,結果就是原地空轉甚至后退。這種政治上的幼稚病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顯得格外可笑,因為市場不會等待任何人的政治游戲。
德國企業家的選擇告訴我們,當政治背離經濟現實時,經濟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這種政治與經濟的脫節,正在讓德國付出沉重的代價。
![]()
就在德國政府內部爭執不休的時候,中德經貿關系用數據給出了最明確的答案。2025年前8個月,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中國重新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同期德國與美國的貿易額為1628億歐元,這個數字背后是德中經貿關系的緊密程度。這說明中國市場早已是德國制造業不可或缺的生命線,任何人為的脫鉤都是自欺欺人。
![]()
德國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中國太強,不是美國太壓,而是自己內部太亂,執政聯盟像一臺磨合不良的發動機。
政策一會兒左一會兒右,資本界看不懂,民眾看不清,企業看不下去,于是資金開始外逃,企業開始外遷。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德國很快會發現,自己其實并沒有"選擇權",而是被市場"邊緣化"。
![]()
更有意思的是,法國馬克龍政府近期加強對華務實合作,空客、雷諾等法企在華投資逆勢增長15%。形成了鮮明對比,法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務實合作才是歐洲的出路。
10月13日至16日,成都代表團在德國法蘭克福、慕尼黑、柏林密集開展投資促進活動,三天內達成40個合作項目。
![]()
總金額超186億元人民幣,這種地方層面的合作熱情與聯邦政府的猶豫形成了強烈反差。百年德企模德機床是此次合作的代表,這家全球首個發明滾齒工藝的企業,將中國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落戶成都東部新區。
廠長邁克爾·格奧爾基直言,成都的區位優勢、政策支持與人才儲備,使其成為企業輻射西南市場的戰略要地。
![]()
在慕尼黑的洽談會上,西門子、博世等德國巨頭與40余家成都企業對接,21個新質生產力項目簽約,覆蓋先進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
巴伐利亞州內閣部長弗洛里安·赫爾曼明確表示,期待與成都在傳統優勢與新興領域深化合作。柏林的經貿對接會同樣成果顯著,10月15日,寶馬、DHL等近百家德國企業參會,15個項目集中簽約。
![]()
成都還啟動了在歐經貿服務站,發布涵蓋156條信息的合作機會清單,這種主動出擊的姿態值得學習。
務實精神才是德國經濟的救命稻草
德國當前的問題,不是訪不訪的問題,而是"敢不敢面對現實"的問題,這是德國面臨的核心考驗。
![]()
當政治掛帥取代經濟理性,當脫鉤口號覆蓋企業聲音,當效率低下成為制度常態,資本的出走只是開始。
真正的危機還在后面,德國經濟就像站在懸崖邊上,一邊是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伸出的合作之手,一邊是內部派系斗爭挖的深坑。選對了就能拉住救命稻草,選錯了可能就是萬劫不復,這個選擇將決定德國的未來。
![]()
默克爾當年的話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與中國脫鉤確實在損害德國利益,資本外逃不是偶然,而是市場對政策不穩定的本能反應。訪華延期也不是小事,而是在錯失拯救經濟的最佳時機,德國商界已經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模德機床落戶成都、西門子深化合作,這些案例都說明中德企業間的合作需求從未中斷,斷掉的只是德國政府那份務實精神。
![]()
默茨現在最該做的,就是放下"政治正確"的包袱,管管自家那些添亂的政客,拿出當年默克爾的魄力來中國好好談談。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的警告值得默茨政府深思:"如果中德經貿再受沖擊,德國制造業將難以承受"。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回應瓦德富爾推遲訪華時說得很實在:"中德作為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要為塑造新型大國關系做表率"。
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這不僅是中國的立場,更是德國企業界的共同愿望。看看西門子,即便德國政府政策搖擺,依然在加大對華投資,再看寶馬,沈陽工廠的擴建計劃從未停止。
![]()
這些企業比政客更清楚,中德合作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這是德國經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國際環境的變化更凸顯了及時行動的重要性,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讓德國鋼鐵、汽車等行業面臨"不公平進口產品"的沖擊。
安賽樂米塔爾等企業明確表示,若無法通過中德合作開拓市場、降低成本,其在歐洲的產能將進一步縮減。而成都等中國城市搭建的經貿服務體系,已為德企提供了現成的合作平臺,只需聯邦層面給予更明確的政策信號。
![]()
截至10月31日,默茨政府仍未就訪華行程給出明確時間表,德國的資本外流卻未停止,西蒙顧和預測,若政策環境無改善,2025年全年資本外流將突破2000億歐元。
默克爾2021年的話仍在回響,而默茨政府的選擇,將直接決定德國經濟能否抓住中德合作的"救命稻草"。
![]()
德國的困境告訴我們,經濟理性終將戰勝政治幻想,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回歸務實合作是德國唯一出路,但重建信心需要時間,這個過程注定充滿痛苦。
當資本用腳投票時,政客們還能繼續猶豫多久?這個答案,歷史很快就會給出。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