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0日,中美在韓國釜山見面了,這次會晤本來就備受關注,畢竟中美貿易摩擦鬧騰了大半年,現在終于有點緩和的跡象。
特朗普自己說這次見面是“10分滿分給12分”,聽起來挺樂觀的,不過從實際成果看,雙方達成了部分協議,比如美國把整體對華關稅從57%降到47%,中國暫停稀土出口管制,還答應加強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控制,另外中國會多買美國大豆。
這看起來像是場及時雨,讓全球市場松了口氣,股市應聲上漲。但歐洲人看這事兒,沒那么簡單,他們從里面瞧出了不少門道,尤其是德國媒體總結的那些點,挺有代表性。歐洲人總覺得中美關系的變化,直接牽扯到自己的利益,得好好琢磨琢磨。
中美貿易戰從特朗普第一任期就開始了,2018年那會兒美國就開始加征關稅,中國也反擊,搞得全球供應鏈亂套。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臺后,動作更大,4月份就把關稅提到54%,還針對芬太尼相關產品加到20%。
中國沒閑著,10月9日宣布稀土出口新規,本來11月就要生效,這東西全球加工90%在中國手里,美國電動車和芯片產業離不開它。這次會晤前,雙方談了好幾輪,從馬德里到吉隆坡,官員們磨了半天嘴皮子。
特朗普身邊的團隊,像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都是對華強硬派,但特朗普本人總愛親自出馬,搞點出人意料的交易。
![]()
這次見面持續一個半小時,結束后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跟記者吹噓成果,中國商務部也發了聲明,說雙方“達成共識”,但沒提具體數字。
歐洲媒體一看,這事兒不光是中美兩家的事兒,還得牽扯到全球格局。德國之聲和一些智庫報告里,分析得挺透徹,他們覺得中美博弈這事兒,只是進了中場休息階段。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協議雖然有,但細節模糊。
比如關稅降了,但47%還是高得離譜,遠超特朗普上臺前的水平。中國暫停稀土管制,只是一年期限,到時候續不續還得看情況。芬太尼合作聽著好,但執行起來靠中國內部監管,美國也沒啥監督機制。
俄烏沖突也提了提,特朗普說中國會幫忙調解,但沒具體方案。歐洲人最在意這個,因為烏克蘭事兒直接影響能源和安全。
智庫像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指出,中美關系穩定了點,但根源問題沒解決,美國還是想遏制中國科技崛起,中國也堅持自己的出口模式。所以,這只是暫緩對抗,未來大突破還得等,說不定哪天又鬧起來。
![]()
再一個端倪,就是特朗普的個人風格在中美關系里起大作用。他身邊鷹派多,魯比奧老早主張技術出口禁令,貝森特也推高關稅。但特朗普不一樣,他總按自己想法來,不走尋常路。像這次,他本來威脅稀土事兒要硬扛,結果見面后就松口了,還說“路障全沒了”。
媒體評論說,跟團隊比,特朗普算溫和派,因為他愛交易,追求短期勝果。波利蒂科的報道里提到,特朗普團隊內部意見不一,但最后拍板的還是他本人。這讓歐洲人覺得,中美關系有點不確定性,取決于特朗普心情。要是換個總統,說不定更系統化,但現在就這樣,歐洲得適應這種風格。
第三個跡象,中國對美國越來越強勢了。這點歐洲人看得很清楚。過去中國多是被動回應,現在學聰明了,用稀土和農產品當武器。特朗普加關稅,中國就控稀土出口,這招直接戳美國痛點,因為美國稀土礦有,但加工技術不行,90%靠中國。
![]()
蘭德公司的報告說,中國這是在展示經濟韌性,有能力長期博弈。芬太尼事兒也一樣,美國指責中國源頭,中國就同意管,但同時要求美國降關稅,沒讓步太多。德國梅里克斯研究所的分析指出,中國沒碰核心利益,像芯片和臺灣問題都沒讓步,美國占不到大便宜。
這變化從特朗普第一任就有了,但2025年更明顯,中國出口導向經濟穩住了,全球份額沒掉太多。歐洲人覺得,中國這強勢姿態,不光對美國,對全球貿易都影響大。
第四個點,歐洲得趕緊想對策了。中美緩和了,但歐洲夾在中間,利益容易受損。中國用稀土當工具,歐洲汽車和電子產業也依賴它,德國大眾和西門子采購量大,
未來中美還會用這些工具影響全球經濟,歐盟得清醒點。蘭德和布魯金斯的分析顯示,貿易戰后,全球供應鏈重塑,美國拉近岸生產,中國推“一帶一路”,歐洲得跟上。像2025年上半年,美國從歐盟進口漲了14%,從中國降了,這說明貿易流向變了。
自由貿易時代結束的可能性大,回到特朗普前那低關稅日子,不太現實。歐洲企業得多元國家的合作,推綠色轉型,減少對華依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