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枚疑似未爆炸的中國制導彈頭在印度的某塊農田中被發現,不僅讓印度的媒體大肆宣布“破解了中國的尖端技術”,甚至還將其神化為“中國被迫換裝新型號的導彈”的“鐵證”。
![]()
這出戲碼聽起來像科幻片,現實卻更富戲劇性——中國國防部回應淡定,軍工迭代節奏照舊,留下外界琢磨“印度逆向工程”背后究竟幾分虛實。
事情得從今年5月那場印巴空戰說起。巴基斯坦空軍用殲-10CE戰機搭配霹靂-15E導彈,以零損失擊落印度多架陣風、蘇-30MKI,導彈殘骸卻因未自爆落入印度境內。
印媒如獲至寶,稱其“十年難遇的情報寶藏”,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立馬成立專項小組,聯合日本專家搞起三維掃描和模擬分析。
他們發現霹靂-15E的確有料:微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雙脈沖發動機、復雜抗干擾系統,計劃把這些技術融進國產“阿斯特拉Mark-2”導彈,把射程從110公里提到160公里。
印度媒體接著腦洞大開,說中國因為“技術被破譯”,不得不削減霹靂-15采購,轉而加速列裝霹靂-16。
![]()
這套邏輯聽起來自洽,卻漏了個關鍵點:霹靂-15早在2015年列裝,十年過去,中國按正常節奏推陳出新,霹靂-16、霹靂-17的研發計劃遠在殘骸事件前就已啟動。
更打臉的是,官方從未公開證實過“霹靂-16”的存在,印媒卻已替中國安排好換裝時間表,連導彈參數都編得有模有樣——射程300公里、彈徑170毫米、Ku波段雷達配紅外雙模導引頭。
中國軍工的底氣來自層層防泄露設計。出口型霹靂-15E和自用版存在代差,射程、抗干擾算法都有閹割;雙脈沖發動機的燃料配方和雷達導引頭的抗干擾代碼,在自毀程序啟動后基本無法還原。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大校的回應更淡定:“這款導彈是出口裝備,防務展上公開展示。”言下之意:你研究的只是十年前簡化版,核心機密早迭代兩輪了。
逆向工程不是拆手機那么簡單。印度電子元件依賴進口,連導彈碳纖維彈體都無法自主生產,即便拿到殘骸,推進劑配方、波束控制算法等軟硬件結合的技術,缺了工業體系支撐根本仿不出來。
![]()
當年中國撿到美制“響尾蛇”導彈卻因技術儲備不足仿制失敗,而蘇聯逆向成功——現在印度面臨類似困境。
真正讓印度追不上的,是中國軍工的迭代速度。霹靂-15還沒捂熱,霹靂-17射程已指向400公里,專打預警機;傳聞中的霹靂-21甚至用上乘波體設計。殲-20彈倉原來裝4枚霹靂-15,換霹靂-16后能塞6枚,載彈量漲50%。這種“裝備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節奏,讓對手剛理解舊型號,新型號已掛上戰機巡航。
印媒炒作“技術破解”,更像是對“5·7空戰”失利的一種心理補償。畢竟巴基斯坦用中國導彈創下戰績,印度卻連國產“光輝”戰機折騰40年才勉強成型。但軍工競賽不是拆盲盒,靠撿殘骸實現彎道超車,終究難敵體系化創新的降維打擊。
![]()
今天印度實驗室里那枚霹靂-15殘骸,與其說是“技術寶藏”,不如說是一塊墓碑,祭奠著追趕者與領跑者之間越拉越大的代差。而中國空軍的目光,早已投向智能空戰的下一個規則制定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