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6個民族,大部分都是本土形成的,但俄羅斯族有點特別,他們基本上是沙俄時代過來的移民后代,現在已經在中國住了好幾代人了。說起他們的來歷,得從幾百年前的邊境沖突說起。那時候沙俄帝國正往東邊擴張,17世紀末彼得大帝在位時,俄國人開始往黑龍江和貝加爾湖一帶滲透,跟清朝軍隊干了好幾架。
1685年左右,俄軍占了雅克薩城堡,清軍圍攻了好幾年,到1689年才簽了尼布楚條約,俄國人承認黑龍江北邊部分地方歸清朝管。這條約算是暫時穩住了邊界,但俄國人沒閑著,繼續派人探路找資源。
![]()
到了19世紀,沙俄野心更大了。1858年他們逼清政府簽了璦琿條約,1860年又來北京條約,搶走了烏蘇里江東邊的大片地。這之后,俄國礦工和商人蜂擁而至,在東北挖金礦、做買賣。
1870年代,哥薩克人在額爾古納河邊放牧,建起臨時村子,到1900年已經有了固定 點,比如馬涅爾卡村。新疆那邊也差不多,1851年伊犁通商條約讓俄國商人進來,結果引發沖突,1871年俄軍干脆占了伊犁谷地,拖到1881年才還回來,但那期間已經遷來上千商人。
話說回來,這些早期移民不少是老信徒,就是彼得大帝時代受迫害的東正教派別,他們從18世紀起就零星跑到布爾津、喀納斯、塔城、伊犁和羅布泊一帶定居,1861年就有160人進了羅布泊。
真正大批量進來的時候,得提中東鐵路。這玩意兒是沙俄的一大招,1896年清政府跟他們簽密約,允許建鐵路,1897年動工,從滿洲里一直修到哈爾濱和綏芬河,1903年全線通車。全長2400多公里,分西中東三段,不光拉貨,還帶進來一大批俄國工人、技術員和商人。鐵路局設在哈爾濱,俄國人控制沿線地盤,蓋車站、倉庫和房子。
哈爾濱一下子變了樣,道里區冒出銀行、學校和劇院,人口從1898年的幾千人躥到1913年的7萬多,俄僑占了大頭,有工程師、商人、猶太人和波蘭人。到1907年,額爾古納右旗就有1000戶俄國人搞農業和畜牧。1900年義和團運動后,俄軍趁機占了東北,控制鐵路沿線,搞得本地人流離失所。
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拿了南滿鐵路,但俄國人還握著中東鐵路北段,繼續拉人過來。哈爾濱成了俄僑大本營,1910年代有超過5萬俄僑,開飯店叫喀秋莎酒樓,街上俄語比中文還常見。
![]()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炸了鍋,沙皇政權倒臺,內戰打到1922年。白軍軍官、貴族和商人被追殺,一大批人逃到中國東北當避難所。1920年前后,好幾萬人通過中東鐵路涌進哈爾濱、齊齊哈爾和滿洲里,哈爾濱俄僑一度多達20萬,包括阿連闊夫和杜托夫帶的那幾千隊伍,他們拖家帶口,還帶著武器。新疆伊犁也接了不少,1920年超過7000人,包括哥薩克騎兵。
楊增新當政時,把這些移民分三類:歸化人、蘇聯國民和無國籍的,給歸化人分地,但得繳稅。很多人剛到時日子苦,語言不通,天氣不適應,只能干體力活或小買賣。1929年蘇聯搞集體化,又一波難民跑來,叫三十年代人,沖進三河地區,讓當地俄僑比例超80%。1932年日本占了東北,建偽滿洲國,俄僑日子更亂,有些人合作求自保,但被監視和強制登記。新疆金樹仁時代,對俄僑加稅,鬧得人心惶惶。
1933年政變,俄裔軍官帕彭古特和安東諾夫帶頭推翻金樹仁,死了幾十俄人。之后盛世才上臺,跟蘇聯合作,用俄僑騎兵鎮壓叛亂,比如1933年哈密事變和1937年伊斯蘭起義。
![]()
1944年伊犁叛亂,俄僑站蘇聯一邊,對抗維吾爾武裝。1945年二戰尾聲,蘇聯軍隊進中國西部,抓了不少俄僑男丁,送去勞改營,社區一下散了,好多農場被集體化。總體看,這些移民本想短期躲躲,但俄國亂成一鍋粥,回不去,只能長住下來。
現在俄羅斯族總人口1.6萬多,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額爾古納市、黑龍江遜克縣和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2020年普查是16136人,比1957年的9000多高點低了點,但比1978年的600人多多了。那時候人口掉得厲害,因為1955到1956年大批人回蘇聯,還有同化因素。1982年統計2935人,1990年13504人,2000年15631人。
現在西北地區占58.4%,主要是新疆8935人;華北34.59%,內蒙5020人;東北479人,像黑龍江265人。北京有216人,遼寧150人,散在其他省。內蒙古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是唯一專屬鄉,室韋鄉也聚了不少。北京雅寶路那邊有西伯利亞俄國人搞皮草貿易,但2014年俄國經濟危機后受影響。
![]()
這些人是沙俄后裔,但現在身份證上明明白白寫俄羅斯族,籍貫本地。外貌還留著金發藍眼痕跡,但生活方式跟中國人沒啥兩樣。在額爾古納室韋鄉,他們說帶東北味的漢語,從小上學用中文,從沒去過莫斯科。飲食上,酸黃瓜奶酪黑面包還吃,但玉米面餅、燉牛肉、大骨湯也常上桌。房子圓頂像教堂,但窗戶貼剪紙,炕上鋪紅花被。節日過圣誕,但春節鞭炮放得歡。年輕人學漢語播音,當導游,用俄語接國外游客,順嘴說我是中國人,不是俄羅斯人。
這種變化靠的是通婚和適應。祖輩來時娶漢族或滿族媳婦,溝通先用手勢,慢慢學本地話。孩子長大,五官歐洲風,名字卻李瓦劉娟啥的。一代代過去,俄語用得少,東北話溜得飛起。社區有東正教堂,但居民更在意國家穩定。早年身份亂套,有的孩子上學民族欄寫未定。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正式定俄羅斯族為少數民族,給選舉權和宗教自由。這政策一出,很多人從外僑變公民,融入得穩當。
![]()
新疆那邊,俄羅斯族多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18世紀老信徒后代還保持東正教習俗,但生產上跟本地差不多,城里人干工業運輸金融貿易醫療,農村人種地養蜂。偽滿時期,日本人在哈爾濱用俄僑女人搞情報,還在731部隊做活體實驗,毒氣解剖啥的,死了不少人。新疆楊增新時代,歸化人得地,但得納稅,1930到1931年烏魯木齊207人塔城288人辦手續。盛世才用他們騎兵打仗,鎮壓馬仲英啥的,但1945年蘇聯進軍后,好多老信徒被抓走。
話說回來,俄羅斯族對中國認同挺強的。他們祖上從沙俄來,但現在幾代人了,把中國當家。參加高考寫漢字,唱我和我的祖國,去北京看故宮登長城,自稱中國人。老人守教堂,祈禱國家富強。人口少,就1.5萬出頭,但他們從被動遷入,轉成主動融入。基因上看,好多混血,Y染色體有東亞血統,說明娶本地媳婦多。北京的羅何姚田賀五姓,就是1644年清順治時俘虜的俄兵后代,現在200多人,長相風俗全漢化了。
![]()
這個民族的路子獨特,從沙俄擴張的產物,到現在中國少數民族一員。歷史上他們吃過苦,邊境戰亂、革命逃難、日本占領、蘇聯干預,但留下來的人適應了。現狀看,他們享受少數民族政策,教育福利有補貼,文化傳承有支持。在呼倫貝爾,當導游介紹自己時,那股自豪勁兒顯而易見。總的說,人少但根深,在中國這片地扎穩了,成為中華民族拼圖里的一塊。他們的故事提醒人,民族融合不是空談,得靠時間和實際生活磨合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