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推翻封建皇帝的功臣,也是鎮壓抗議的屠夫。他是難得一見的六不總理,也是歷史的罪人。
然而,他還是務實派,推動了中國近代化,卻也是軍閥混戰的“禍首”之一。他是堅守民族底線的義士,卻也是專制的鐵腕總理。
他三造共和,兩次推翻帝制,結束直系獨裁,為中國從帝制向共和的過渡起到了穩定器作用。
他推動近代化,創辦保定軍校、發展軍工、扶持實業、改革教育,為中國軍事、經濟、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他堅守晚節,在日本侵華期間公開支持抗日,維護了國家尊嚴和民族氣節。
而他的的過錯,也同樣顯著。
他推行武力統一,南北戰爭、直皖戰爭,造成數十萬軍民的傷亡,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延緩了國家統一的進程。
他通過西原借款向日本抵押東北資源,損害了國家利益,為后來日本侵占東北埋下了隱患。
他就是,段祺瑞。
1936年11月,72歲的段祺瑞,死在了日本全面侵華前。
作為四任國務總理、三造共和的北洋巨頭,段祺瑞臨終時身邊僅有吳佩孚派來的副官和幾名老仆,既無國民政府官員吊唁,也無昔日同僚探望。
從鎮壓革命的清軍將領,到推翻帝制的“共和功臣”,再到淪為日軍拉攏對象卻堅守民族底線的末路英雄。
他可歌可泣,又可悲可嘆!
那么,段祺瑞是誰?
![]()
武備出身
1865年3月6日,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合肥的軍人家族。
他的祖父段佩曾隨劉銘傳鎮壓太平天國,官至記名總兵。父親段從文卻只是個普通農民,家境僅算殷實。
14歲時,段祺瑞的父親、祖父相繼去世,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靠在合肥街頭擺攤賣字糊口。
1885年,段祺瑞懷揣僅有的10塊銀元,從安徽徒步前往天津,投奔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考入了炮兵科。
在校期間,他表現優異,尤其擅長炮術,每次考核均名列前茅。
當時,學堂總辦蔭昌曾評價道:“段祺瑞的炮術,北洋第一,若假以時日,必成國之棟梁”。
不久后,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他被李鴻章選中,公派到德國柏林軍校深造,學習炮兵戰術。
回國不久,段祺瑞就被委任為軍械局委員、威海衛隨營武備教習。盡管他能力頗強,卻因清廷重文輕武,始終未獲重用。
![]()
直到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他親自邀請段祺瑞擔任炮兵學堂總辦兼炮兵統帶,段祺瑞的人生才真正迎來了轉折。
在小站,段祺瑞和王士珍、馮國璋結為摯友,三人因能力出眾被稱為“北洋三杰”。王士珍善謀為“龍”,段祺瑞善斷為“虎”,馮國璋善戰為“狗”。
正所謂,綽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段祺瑞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甚至帶有幾分不近人情的“虎氣”。
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后,段祺瑞隨之水漲船高,歷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北洋第六鎮統制等職,成為北洋骨干。
而隨著光緒、慈禧的相繼去世,攝政王載灃欲鏟除袁世凱,段祺瑞就以“新軍不穩”為由,暗中調動炮兵部隊進駐北京周邊,迫使載灃放棄了殺袁計劃,僅將他罷官還鄉。
事實上,在北洋六鎮中,有四鎮的統制或協統是段祺瑞的門生故吏,他也已成為了北洋中僅次于袁世凱的人物。
武昌起義爆發后,清廷任命段祺瑞為第二軍總統,率軍南下鎮壓革命。
然而,段祺瑞抵達前線后,卻按照袁世凱的授意“緩攻”,并多次致電攝政王載灃,要求“實行共和”。
不久后,他又聯合47名北洋將領發表《乞共和電》,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成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重要人物。
![]()
三造共和
中華民國成立后,段祺瑞任陸軍總長,成為袁世凱的心腹。而在二次革命時,他又率軍鎮壓南方革命黨,穩定了袁世凱的統治。
可以說,此時的段祺瑞對于袁世凱而言,絲毫不亞于關羽之于劉備。
然而,隨著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逐漸暴露,兩人的矛盾開始顯現了。
1915年,袁世凱推行“洪憲帝制”,段祺瑞不但堅決反對,還以“病退”為由,辭去了陸軍總長的職務,隱居天津。
而他在給袁世凱的辭職電中寫道:“帝制之議,違背共和,若強行之,必致天下大亂”,言辭懇切,卻未能讓袁世凱心猿意馬。
三個月后,袁世凱稱帝失敗,在眾叛親離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