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幸雯雯
![]()
兵凌水產的養殖車間里,陸衛兵與疲老板開啟直播。時代周報記者攝
秋風起,蟹正肥。
10月下旬,江蘇如東縣大豫鎮的生態蟹塘,水草搖曳、波光粼粼,一場跨越海峽的直播正在進行。
在南通兵凌水產公司的養殖車間里,負責人陸衛兵拾起一只六兩的公蟹,在燈光下細細端詳:“象牙底板,嘴紅,腿有硬度,這種程度是目前頂級規格的公蟹了。”一旁,來自臺灣嘉義的頭部主播疲老板舉著手機,將這一幕實時傳送到千里之外。
陸衛兵四十年養殖經驗碰撞疲老板八年直播電商積淀,在蟹塘邊展開一場關于品質與流量的對話。這場跨越海峽的溯源直播,是如東蟹農與臺灣電商行業的一次跨界合作,更揭開了如東蟹苗占據全國三成市場份額的產業密碼。
從陸衛兵手中的蟹苗,到疲老板直播間里的鮮味,從生態繁育的河塘,到數字經濟的云端,在如東這座占據全國三成蟹苗市場份額的沿海縣城里,一只河蟹在講述一段數字時代下連接起兩岸產業的新故事。
臺灣直播間到如東蟹塘的溯源之旅
十月的如東,秋風微涼。蟹塘邊水汽氤氳,一排排蟹籠泛著銀光。
陳冠銘對著鏡頭,和上萬名臺灣觀眾分享他第一次走進如東蟹塘的所見所感。這位來自臺灣嘉義的頭部電商主播,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疲老板”。
2017年,陳冠銘乘著風口進入直播帶貨行業,在第二年創立自有品牌“疲老板”。憑借豐富選品和口碑,原本十坪小工作室擴充成千坪大賣場,吸引了眾多民眾朝圣打卡,被譽為“零食界的好市多”。
他是島內第一個打通線上直播與線下實體門店的主播,也是將大閘蟹引入直播販售的第一人。
但首次試水并不順利。去年,他從合作伙伴處采購了大閘蟹,卻因對運輸環節的損耗預估不足,虧損收場。“那次教訓讓我明白,生鮮產業鏈不像零食那樣簡單。賣蟹,必須從源頭摸清楚。”
于是,這個秋天,疲老板跨海來到江蘇如東,中國優質河蟹苗種第一縣,開啟一場產地溯源直播。
在兵凌水產的蟹塘里,他與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秘書長陸衛兵并肩而行。鏡頭前,疲老板彎腰撈起一只4兩重的母蟹,請陸衛兵細致講解從蟹苗孵化到成蟹出塘的全過程。
“上乘的大閘蟹一般青殼、白肚、金爪、黃毛,就像一個人的五官。可好蟹不只看長相,更要看內在。一只真正的優質蟹要集齊鮮、甜、嫩、肥、紅膏五大要點,需要水質好且營養成分高,餌料喂得好,還需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陸衛兵說道。
![]()
陸衛兵挑選優質大閘蟹。時代周報記者攝
疲老板將這些細節同步講解給臺灣觀眾:“原來不是產地決定一切,水質、蟹苗、氣候跟養殖技術才是關鍵。”
為了保證大閘蟹的口感與存活率,陸衛兵還示范了“吐水”和“吹干”的環節,前者去除泥腥味,后者防止運輸損耗。這些流程被疲老板用鏡頭一一記錄并推送到臺灣,讓觀眾同步看到一只大閘蟹從蟹塘到菜桌上的旅程。
“這趟行程讓我看到大陸養殖的規模與細節,也讓我更有信心把如東的蟹帶回臺灣。”在疲老板看來,產地溯源直播是一個很好的樣式,讓消費者看到品質、看到源頭。“如果臺灣主播都可以把貨品來源透明化,臺灣的直播帶貨行業會更加成熟。”
四十年行業堅守到跨海合作的創新樣板
在如東蟹苗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陸衛兵創辦的兵凌水產公司是行業典范。
1995年創立至今,這家如東蟹苗育種領域的龍頭企業所培育的“東牌”苗種已輻射至陽澄湖、洪澤湖等傳統產區,并遠銷陜西、寧夏、新疆、內蒙、吉林等地。陸衛兵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2025年公司實現苗種產量50噸,明年將突破60噸。
如東蟹苗的好口碑背后,離不開蟹農們科學養殖理念。
以陸衛兵為例,三十年來,他把一片蟹塘做成了科研田,通過藻類、活體輪蟲等天然餌料喂養,確保餌料充足和無公害養殖,堅持“純天然水系、生態投喂、尾水凈化”養殖模式。
站在養殖池邊,陸衛兵向疲老板詳解行業變革:“當前蟹苗價格回歸理性,這正是產業成熟的標志。如今競爭焦點轉向品質提升,大規格精品蟹的利潤空間遠超普通產品。”
今年,如東的夏天格外漫長。高溫影響河蟹的生長,也考驗養殖技術。
“現在南方持續高溫的時間比較長,部分螃蟹不吃餌料,脫殼會相對延緩,不容易養出肥蟹好蟹,而且水溫升高,水位下降,大閘蟹也會容易死亡,導致減產。”陸衛兵說,蟹農們盼了一個多月,終于,隨著10月下旬氣溫下降,河蟹迎來豐收。
這一次,疲老板剛好在場,見證了一籠籠河蟹起網。
![]()
蟹籠起網。時代周報記者攝
陸衛兵的創新不僅在技術,更在于理念。他提出的“早上市早肥”工程,通過科學調水、分階段投喂,專注于把成蟹的上市時間提前,提高養殖戶的畝產效益。
“每年3月20日左右,我們將豆蟹運到湖北養殖,可以實現成蟹在10月下旬左右上市。早上市的話,一來成活率高,二來能降低成本。”陸衛兵向臺灣觀眾介紹道。
一場深度參觀和交流下來,疲老板在深有感觸:“臺灣消費者最重視食材安全與可追溯性,陸會長的養殖理念與我們的品質追求不謀而合。”
雙方的深度對話成就后續合作的開端。疲老板希望借助陸衛兵的供應鏈優勢,把大陸優質蟹發往臺灣,“我覺得好的美食味道,就能促進兩岸有好的友情”,陸衛兵則看重臺灣主播的傳播力,希望通過電商渠道擴大如東河蟹的品牌影響力。
事實上,“東牌”蟹苗早走出江蘇,漂洋過海。據陸衛兵介紹,公司每年約3000斤優質扣蟹出口至臺灣,實現大陸與臺灣在農業技術領域的深層次合作。陸衛兵推崇的養殖模式也推廣至江蘇、安徽、湖北、山東等地,養殖的極品螃蟹遠銷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
一只蟹,連接起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中國的河蟹版圖上,如東是一顆閃亮的“明珠”。
地處古長江入海口的如東,海水鹽度低、灘涂面積廣闊,兼具長江口暖濕氣候與海淡水交匯的獨特環境。這些先天條件,讓如東成為中華絨螯蟹苗種繁育的“天選福地”,所繁育的如東大眼幼體活性好、成活率高,成蟹規格大、品質好。
據南通日報報道,如東蟹苗多年來占據全國蟹苗市場三成左右的份額,產業規模近億元,在全國千億級河蟹養殖版圖中是重要一隅。每年5月,大眼幼體長成后,全國各地的扣蟹、成蟹養殖戶都迫不及待趕來采購。
![]()
打包好的大閘蟹。時代周報記者攝
這些亮眼的成績背后,是種業“芯片”優勢的持續發力。作為江蘇省現代農業(河蟹)產業體系示范縣,如東已基本實現種源自主可控與規模化繁育,形成豆蟹、扣蟹和成蟹規模養殖的產業鏈。
如東河蟹推廣示范基地掛牌以來,通過良種親本優選、水質調控和生態培育等技術組合,實現從種蟹培育到蟹苗孵化全流程精準把控,極大地提高了優質種蟹培育成活率,還使培育出的長江系河蟹具有整體規格大、出肉率高、肉質甘甜、膏黃飽滿等特點。
得天獨厚的資源、政策扶持和蟹農的努力耕耘,共同推動如東漁業走向新的高度。
據新華網報道,2024年,如東水產品總量達34.4萬噸,海洋漁業經濟總產值近200億元。
今年上半年,如東漁業繼續“奔跑”,水產品總產量突破16.34萬噸,同比增長3.2%。其中,淡水養殖占比超40%,以3.8%增速領跑;海洋捕撈7.19萬噸,同比增長2.6%;海洋養殖2.55萬噸,同比增長3.6%,凸顯“海淡并進、均衡發力”的產業新格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海鮮之鄉”。
生態升級的同時,如東也在探索產業融合路徑。2021年1月,如東縣啟動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為傳統養殖業注入新的生命力。
這場數字化浪潮中,兵凌水產公司與臺灣頭部主播的跨界合作,訴說的不僅是一只蟹的故事,它承載著生態養殖的智慧、兩岸交流的溫度、產業振興的力量,是如東蟹經濟發展的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