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楊振寧如愿以償,見到了心中的偶像毛主席。三年后,這位偉大的領袖逝世,讓楊振寧傷心不已。
![]()
楊振寧在美國紐約的追悼會上說了12個字,現場響起了一片掌聲,兩人之間有怎樣的交集?這12個字表達了什么意思?
1973年5月,楊振寧回國參加了父親的葬禮,7月,他再次回國。當接待人員問他想見誰、想去哪兒參觀時,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脫口而出:“我想見毛主席。”
眼見接待人員沉默了,楊振寧內心很忐忑,自己是不是說話太唐突了些?
本以為見面不可能實現,可幾天后,就收到了好消息。17日下午,周培源教授風風火火地找到楊振寧,把他帶進了中南海“游泳池”的書房,那里等待的,正是毛主席和周總理。
這一年,楊振寧51歲,毛主席80歲,兩人相談甚歡,聊起了宇宙的奧秘。楊振寧提到自己現在的研究方向,是基本粒子的內部結構,這勾起了毛主席的好奇心:“質子還能分嗎?”
楊振寧回答:“這個問題學術界爭論很激烈,目前還沒有定論。”
毛主席突然引用起了《莊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應該是可以無限分割的。”主席又開了個玩笑,說真不可以分的話,一萬年以后,科學家還研究什么?主席還舉了個例子,比如你可以看見小孩,看見大人,看見姓楊的,但“人類”這個抽象概念可是看不見的。
![]()
毛主席雖不是物理專業,聊天卻妙趣橫生、充滿哲思。一個半小時后,時間到了,工作人員進來提醒。
大家起身告辭。毛主席想站起來,卻怎么也站不起來,只得對楊振寧說:“你拉我一把。”楊振寧趕緊上前攙扶,還注意到主席能正常行走,只是起身困難,步子很慢。
第二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這次會見,還配了照片,海外媒體紛紛做出解讀,《泰晤士報》稱這是中國對華僑和臺灣“懷柔政策”的重大信號。
路透社也認為,上一次毛主席接見非官方客人,是美國記者斯諾,那次會面后沒多久,尼克松就訪華了,所以會見意義深遠。
雖然海外媒體喜歡從政治上揣測,但對楊振寧來說,這次見面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人格魄力和思想深度。
近半個世紀里,毛主席可是中國的明燈和舵手,過去革命歷程何等艱難,正是偉人的帶領,中國人民才迎來了幸福的生活。
![]()
1976年,毛主席逝世,消息傳到美國,楊振寧悲傷不已,那位和自己促膝長談、句句溫暖的老人,已經與世長辭了。在紐約追悼會上,楊振寧發表演講,用12個字總結了自己的評價:“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巨人。”
楊振寧在演講中提到了主席的貢獻。20世紀初的中國,用魯迅的話說,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黑暗之中,眾人迷茫,毛主席卻點亮了前行的道路。
2003年12月,81歲的楊振寧從紐約搬回北京,定居清華園。很多外國人不理解,功成名就的諾獎得主,在美國待遇也不錯,為什么要回國?那種對故土深深的思念,是他們無法感同身受的。
2004年9月,楊振寧走上講臺,開始將畢生所學傳授給莘莘學子。最開始,楊振寧給100多個大一新生上《普通物理》,大學里有些同事心里直打鼓,哪有大師給新生上基礎課的?但他很愿意教,每周準時出現,一講就是一個半小時。
![]()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此后的人生歲月里全身心投入祖國理科人才培養。1973年與毛主席的那次長談,楊振寧時常被他憶起,始終激勵著他在報國之路上砥礪前行。
參考資料:《楊振寧回憶改革開放前的6次訪華》《54歲楊振寧在紐約毛主席追悼大會上的講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