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的家電江湖,堪稱冰火兩重天。
美的以385億凈利潤穩坐王座,海爾187億穩步增長,而曾經與美的并駕齊驅的格力,卻在營收下滑中交出322億凈利潤。
數據讓人震驚,格力營收為何被美的甩開一大截?
![]()
編輯:AJY
全面領跑成定局
美的的商業帝國,像一座運轉精密的機器。
每個齒輪都嚴絲合縫,動力澎湃。
2024年,它的營收沖到了驚人的4091億元。
凈利潤385億,增長了14.3%。
![]()
這背后,是每年砸進去的160億研發費用。
這筆錢,沒有白花。
節能壓縮機效率硬是提升了20%。
從市場調研到實驗室測試,再到小批量試產,最后大規模推廣,美的走的每一步,都像經過了精密計算。
數據,就是它的地圖。
![]()
這種數據驅動的做法,讓它避免了很多彎路。
在海外,美的不是簡單地賣產品。
它在馬來西亞、沙特、智利等地的冰箱份額已經是第一。
更聰明的是,他還在當地建廠。
![]()
比如在泰國,針對熱帶氣候專門調整產品規格。
這一改,銷量直接上去了。
這種“在當地為當地”的策略,讓它在全球市場扎下了深根。
它手里還有605億的現金流。
![]()
這筆錢,讓他在任何風波面前都能站穩腳跟。
說白了,美的贏在“全面”。
規模大,鏈條全,抗風險能力自然強。
這并非偶然,而是美的精心構建的一套強大系統。
![]()
高端海外雙輪驅動
海爾選擇了另一條路。
一條更巧妙的路。
它不和美的硬碰硬。
而是選擇了高端和海外兩個高價值賽道。
2024年,海爾的營收是2859億元。
凈利潤187億,增長了12.9%。
![]()
這個增速很漂亮。
它的王牌,是卡薩帝。
這個高端品牌的冰箱,帶上了“AI之眼”。
能自動識別食材新鮮度,還能給烹飪建議。
這早就不只是保鮮了,簡直是智能廚房的核心。
高收入人群很吃這一套。
![]()
卡薩帝在1.5萬元以上的高端冰箱市場,拿下了超過一半的份額。
在國內市場,它還推出Leader品牌,主打年輕人。
一款三筒洗衣機,能分區洗衣服,抓住了“懶人經濟”的痛點。
這個產品,從概念到上市只用了幾個月。
預售預約量就破了8.8萬臺,一分鐘就有8個人下單。
這成了現象級的產品。
![]()
在海外,海爾更早就有布局。
七個工廠,從2018年就開始建設。
到了2024年,它用自主品牌出口,空調業務已經進入了全球前五。
這不是簡單的賣貨創匯,而是在實實在在地積累品牌價值。
海爾的策略,是高端和低端并行。
用自己的長處,去打別人的短處。
![]()
渠道優勢正在晃動
格力的故事,讓人有點唏噓。
它曾經是空調界的王者,手握核心技術。
但如今,市場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2024年,它的營收是1900億元,同比下滑了7.3%。
雖然凈利潤還有322億,增長了10.9%,但整體規模的萎縮,是個危險的信號。
![]()
![]()
問題出在哪?太依賴空調了。
空調業務,占了它收入的近八成。
國內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整個公司就跟著晃。
更麻煩的是,一個“門外漢”正在猛攻他的地盤。
小米。
![]()
2024年,小米空調出貨680萬臺,暴漲了50%。
線上市場份額沖到了14.3%,離格力的18.5%已經非常近了。
小米的打法,是降維打擊。
它用的不是更好的壓縮機,而是它的生態鏈。
買小米空調,可以用小愛同學語音控制。
冰箱、洗衣機、手機、汽車,所有設備都能聯動。
![]()
這種“萬物互聯”的體驗,是傳統家電企業短期內很難復制的。
而且,小米把性價比玩到了極致。
一臺1.5匹的變頻空調,只賣1999元,比格力便宜了整整600塊。
這對價格敏感的年輕消費者來說,誘惑是致命的。
格力不是沒想過改變。
![]()
他試過做手機,但沒成功。
它推出的玫瑰空調,強調藝術設計,但市場反饋噪音和能耗都不行,銷量并沒救起來。
它的變頻技術確實牛,但產品線太窄了。
當小米的生態滲透進來時,格力沒能及時推出有競爭力的中低端產品去應對。
市場份額,就這么一點點丟了。
![]()
在海外,格力的模式還是過去的出口創匯,本土化程度低,遇到貿易壁壘就容易吃虧。
格力的線下渠道曾經是它的護城河。
但現在,小米的線上流量和快速擴張的線下店,正在讓這條河變淺。
當規則改變,昔日的王者該如何應對?
![]()
以舊換新拉動2700億消費
就在傳統巨頭們各自為戰時,一股強大的外力正在改變整個牌局。
那就是國家的“以舊換新”政策。
2024年,這個政策拉動了超過2700億元的消費。
全國有近9000萬臺舊家電被換新,回收的廢舊材料超過了63萬噸。
![]()
這不只是刺激消費,更是在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
綠色、節能、智能的家電,成了市場的主流。
在這場變革中,美的反應最快。
它抓住政策紅利,大力推廣節能家電。
線上線下渠道一起發力,吃下了最大的份額。
![]()
海爾則繼續深化它的AI應用,讓高端產品更智能,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
格力雖然也在強化核心技術,但產品線的短板,讓它在這場普惠盛宴中沒能占到先機。
最大的變數還是小米。
2025年7月,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了。
小米空調的線上份額,第一次超過了格力,排到了行業第二。
銷量同比暴漲了65%。
![]()
小米的門店已經開到了1.6萬家,還計劃再開5000家。
它正在把線上積累的流量優勢,在線下全面變現。
它帶來的不對稱優勢太明顯了。
用互聯網的思維做硬件,用生態的黏性鎖定用戶,用極致的性價比沖擊市場。
這一切,都逼著傳統企業們提升效率,降低價格。
![]()
競爭,加速了創新。
海爾的敏捷開發,讓好產品更快地來到市場。
小米的入局,則像一條鯰魚,攪活了整個池塘的水。
長遠來看,這場博弈將強化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
它們正在從“規模領先”向“質量領先”轉型。
![]()
美的的持續迭代,海爾的精準卡位,格力的艱難轉身,小米的顛覆突進,共同構成了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生動畫面。
這背后,是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深刻轉變。
誰能抓住智能、綠色、全球化的機遇,誰就能贏得未來。
競爭好,消費者受益,產品更好更便宜。
這,或許就是商業競爭最溫暖的底色。
![]()
結語
家電行業的競爭,本質是一場關于“價值適應性”的淘汰賽。
未來,誰能將技術、品牌、生態高效整合為價值,誰就能贏得最終的王座。
那么,在你看來,下一個被改寫規則的,會是哪個行業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