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傻眼了,解放軍在南海布下電子陷阱,外國偵察機一頭扎進假信號里,連目標在哪都找不到,真打起來美軍雷達恐怕全廢!
而這背后的門道全在數字射頻存儲器(DRFM)這玩意兒上,這東西可是堪稱電子戰的“萬能復制機”,能把美軍雷達信號的頻率、相位這些細節原封不動存下來,再改頭換面發回去。
解放軍的車載系統就是靠它,幾秒鐘內就復制出航母戰斗群的雷達回波、通信頻率甚至電子識別碼,連P-8A裝備的AN/ALQ-240電子戰防護系統都沒識破。
更絕的是這套設備部署起來比外賣還快,十幾分鐘就能展開,機動性強得像“電磁游擊隊”,海岸線、島礁隨便停,美軍根本摸不清在哪藏著。
要知道三十年前咱們還吃過類似的虧,1994年美軍“小鷹”號航母的EA-6B電子戰機,在黃海模擬出120多架虛假戰機信號,把濟南、南京軍區的防空雷達攪得癱瘓,演習都被迫中斷。
1996年臺海危機時,這玩意兒又干擾得轟-6沒法鎖定目標,反艦導彈都射不出去。
三十年河東河西,現在輪到咱們用同款套路反擊,而且技術更刁鉆——不是簡單的噪聲干擾,而是精準制造“雷達幻覺”,讓美軍設備自己“看”到想找的目標。
2023年12月那次電子對抗更能說明問題,解放軍運-8EW電子戰飛機和美軍EP-3E偵察機在南海交鋒,雙方的強電子信號居然影響到了近千公里外的廈門氣象雷達,可見信號強度有多驚人。
沒過幾天,卡爾文森航母上的電子戰中隊指揮官就被解職,明眼人都能猜到是對抗吃了虧。
這還只是空中較量,地面上的車載系統更難纏,能量密度比傳統設備高20%,一套能頂過去50套老式干擾器,要是在南海島礁上多擺幾臺,就能織出一張密密麻麻的電磁網。
美軍雷達的軟肋早被摸透了,現代雷達靠頻率捷變躲避干擾,每秒能換幾百次頻率,可DRFM技術能微秒級響應,跟著對方頻率變,怎么換都能跟上。
P-8A的信號識別算法在復雜電磁環境里就是個“半吊子”,面對動態模擬的航母信號,直接把虛假坐標當成真目標,偏離航線15到20度,在預設的“電磁誘導區”里繞了45分鐘才反應過來。
這要是戰時,這架偵察機早成殲-16D的活靶子,哪還有機會校正航線。
真打起來,解放軍的電子攻勢可不是單一設備作戰,而是海陸空天織成的立體網。天上有殲-16D電子戰飛機壓制,海上055驅逐艦的相控陣雷達能協同干擾,地面機動電子車制造假目標,太空還有衛星監控頻譜。
美軍航母戰斗群的SPY-1雷達就算能頂住單一干擾,也架不住多方向的復合攻擊,一會兒屏幕上冒出十幾個航母信號,一會兒通信頻道全是雜音,導彈鎖定的目標可能是個幾公里外的浮標,指揮中心都沒法判斷哪是真哪是假。
這就算了,連美軍自己也承認差距,第七艦隊司令早年間還說中國電子戰能力“肅然起敬”,現在怕是只剩忌憚了。
他們想抄作業都沒門,這套系統依賴高性能氮化鎵組件和稀土材料,中國在這兩塊的產能和技術都是全球頂尖,美俄就算造出樣品,也沒法大規模列裝。
就像當年美軍壟斷電子戰技術一樣,現在輪到他們體驗被技術壓制的滋味,那些動輒幾十億美元的雷達、偵察機,在看不見的電子信號面前,可能比玩具車還脆弱。
南海這片海域的電磁環境早就被解放軍摸得通透,從海南島到南沙島礁,密布的電子監聽站收集了美軍各類裝備的電磁特征,建成了龐大的數據庫,不管是EP-3E的偵察頻率,還是航母的通信密碼,都能精準匹配干擾。
美軍以為靠著偵察機天天抵近偵察能掌握情況,殊不知每次飛行都是在送“信號樣本”,等于幫解放軍校準電子陷阱的參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