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每日幸運簽#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 月 29 日報道,俄羅斯布良斯克州州長亞歷山大?博戈馬茲 10 月 28 日在電報頻道證實,烏克蘭無人機對該州維戈尼奇區發動襲擊,一枚無人機擊中了當地一棟住房,引發大火。這場突襲造成一名女性平民當場遇難,一名 14 歲的女孩受傷,傷者已被緊急送往州兒童醫院接受救治,州長表示會為這個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物質援助。
博戈馬茲在聲明中怒斥這是 “烏克蘭納粹分子的恐怖主義攻擊”,而這樣的襲擊并非孤例。就在襲擊發生的同一天,俄羅斯國防部通報稱,莫斯科時間 10 月 27 日深夜至 28 日清晨,俄防空系統在多地攔截了 17 架烏克蘭無人機,其中布良斯克州就擊落了 3 架。這意味著維戈尼奇區的民房襲擊,正是烏軍密集無人機突襲中的漏網之魚。
布良斯克州位于俄羅斯西部邊境,與烏克蘭北部接壤,自沖突爆發以來就頻繁遭遇跨境襲擊。就在幾天前的 10 月 25 日,烏克蘭還曾使用英法聯合研制的 “風暴之影” 導彈襲擊該州的一家化工廠,當時英國正推動盟友向烏克蘭提供更多遠程武器。隨著西方援助的持續到位,烏軍無人機和導彈的打擊范圍不斷擴大,邊境地區的平民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
為什么烏軍要將攻擊目標指向俄羅斯邊境的民用設施?軍事專家亞歷山大?赫羅連科指出,這背后有三重原因。首先是戰術層面的牽制,通過襲擊邊境地區迫使俄軍分兵防守,減輕前線壓力;其次是心理戰需求,用邊境襲擊制造恐慌,動搖俄羅斯國內的民心士氣;最后是向西方示好,用 “主動出擊” 的姿態證明自身戰力,爭取更多武器援助。
但這種攻擊方式早已觸碰了戰爭倫理的紅線。俄羅斯外交部曾多次譴責,烏軍針對平民和民用設施的襲擊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今年 6 月,烏軍無人機就曾襲擊采訪邊境沖突的中國記者盧宇光,造成其顱腦損傷,當時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直言這是 “恐怖主義行為”,目的是壓制客觀報道。而 2025 年 3 月,俄羅斯《消息報》攝制組在前線遭烏軍炮擊,3 名記者當場死亡,類似的針對非軍事目標的襲擊已發生多起。
事件傳到網上,有俄羅斯網友留言:“無人機不是用來攻擊士兵的嗎?為什么要對著住家開火?那個 14 歲的孩子做錯了什么?” 也有烏克蘭網友表達了不安:“我們要的是和平,不是讓平民成為靶子。” 有網友看得更清醒:“西方給的武器越多,這樣的悲劇就越多,沒人在乎邊境的普通人。” 還有經歷過戰火的網友說:“炸彈落下時,不分軍人和平民,只會留下破碎的家庭。”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烏之間的無人機攻防戰正在不斷升級。就在布良斯克州襲擊發生當天,烏克蘭空軍也通報稱,俄軍在 24 小時內發射了 38 架無人機,烏軍擊落了 26 架。雙方都在把無人機當作常規武器大量使用,而民用無人機改裝的作戰設備精度有限,更容易偏離目標擊中平民區域。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經濟學講師謝爾蓋?波波夫早就指出,持續的武器援助只會讓沖突無限拖延,最終受苦的都是普通民眾。
這場發生在布良斯克州的悲劇,其實是俄烏沖突的一個縮影。當無人機的轟鳴聲越過邊境,當民房的火焰照亮夜空,最該被追問的是:那些源源不斷送往戰場的武器,究竟是在 “保衛和平”,還是在制造更多傷痛?死去的平民無法復生,受傷的孩子需要時間愈合,但只要沖突不停止,這樣的故事或許還會在更多邊境城鎮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