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辰儲能”)再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啟動第三次IPO進程。距離其上一次上市申請“失效”,僅過去一個月。
![]()
從A股到港股,已經三次遞表
海辰儲能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2023年,公司曾攜手華泰證券,在廈門證監局完成IPO輔導備案,計劃登陸A股市場,但未能成行。
2025年3月,海辰轉向港交所,尋求港股上市。然而6個月內未獲得有效進展,招股書于9月底失效。此次再度遞表,屬于更新資料、延續港股IPO進程。
短短兩年間三次遞表,顯示出公司對資本市場的持續渴望,也反映出資金層面的壓力與急迫感。
明星股東云集背后
根據最新招股書數據,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海辰儲能的負債規模超過117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5.0%,處于行業較高水平,而現金儲備卻持續減少。
若本次IPO無法順利推進,公司主要融資通道將再度受阻。對一家仍在擴張周期中的制造型企業而言,這不僅影響產能規劃與供應鏈投入,也可能波及海外項目執行與上下游結算周期。
業內人士指出,在儲能行業普遍面臨價格戰、應收賬款周期拉長的背景下,海辰儲能需要通過資本市場補血,以維持高速擴張的節奏。
作為儲能領域的頭部玩家之一,海辰儲能擁有豪華的投資者陣容。
產業資本包括盛新鋰能、貝特瑞、盛屯股份、邁為股份、金風科技、固德威、三峽新能源等;
金融投資方則涵蓋農銀國際、建信股權、招銀國際、中銀投資、國壽股權、金石投資、金融街資本等多家國資機構;市場化基金如峰和資本、朝希資本、經緯中國、鼎輝百孚、深投控、日初資本等也在列。
多輪融資后,公司估值一度接近30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儲能行業的獨角獸之一。
市場的隱憂
盡管融資陣容強大,但市場對海辰儲能的業績穩定性與盈利質量仍存疑問。
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營收保持增長,但凈利潤波動明顯。分析認為,其收入結構中大儲業務占比過高,面對下游壓價與電芯價格下行,利潤空間被持續擠壓。
同時,回款周期較長導致經營性現金流趨緊。部分機構指出,若未來儲能項目集中交付與回款不及預期,公司短期償債壓力將進一步放大。
在行業整體回歸理性的背景下,“高增長、低利潤”的結構正成為儲能企業普遍難題。
隨著2024年以來儲能板塊降溫,多家同行企業估值遭“腰斬”。
在此背景下,海辰儲能維持300億估值的合理性正被市場重新審視。
業內分析認為,儲能產業在經歷高速增長后,正進入“出清期”與理性競爭階段。產品同質化、毛利下滑、海外需求放緩等因素,使得資本對該賽道的熱情明顯降溫。
部分投資人擔心,如果海辰的估值體系不能通過業績兌現支撐,未來上市后股價表現恐難以維持獨角獸光環。
海外擴張已非坦途
海辰儲能近年來積極推進國際化布局,其戰略重心主要落在歐洲和北美兩大儲能高地。
據公開信息,公司已在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地建立銷售與技術服務團隊,并計劃在美國設立本地化生產與系統集成基地,試圖借助海外政策紅利擴大市場份額。
然而,這條“出海路線”并非坦途。
在歐洲市場,盡管儲能需求增長迅速,但競爭格局已趨于激烈。中國廠商之間的價格戰從電芯環節延伸到整系統層面,本地客戶議價能力明顯提升。歐洲部分國家針對進口設備的技術標準、碳足跡認證、稅務合規審查也日趨嚴格,使得中企在項目落地過程中面臨時間成本和認證壁壘。
在美國市場,挑戰則來自政策與地緣政治層面。
根據《通脹削減法案》(IRA),儲能系統若要獲得聯邦稅收抵免(ITC),需滿足一定比例的本土化生產要求。這對以中國為主產地的儲能制造商而言,是一道難以繞過的門檻。
此外,中美之間在新能源產業鏈上的博弈持續升溫,美國商務部針對鋰電池、逆變器等產品的貿易調查,使得海辰等企業不得不考慮通過“墨西哥中轉生產”或與當地OEM廠合作的方式,以規避潛在關稅與出口管制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海辰儲能在海外營收占比尚不足15%,主要集中于歐洲若干項目,規模有限。若海外擴張節奏放緩,公司“全球化敘事”的資本想象空間將受到限制,而高估值也可能因此面臨重新定價的壓力。
在儲能行業普遍陷入“增量放緩、價格下行”的周期中,海外擴張既是機遇,也是決定企業未來資本故事能否延續的關鍵變量。
三度遞表:融資焦慮還是戰略堅持?
短短兩年三次沖刺IPO,外界對海辰儲能的動機看法不一。
部分業內觀察者認為,海辰此舉是為了“鎖定窗口期”——在儲能板塊估值尚未全面下滑前完成上市,確保早期投資人獲得退出通道。
而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頻繁遞表的背后,是企業資金壓力的直接體現。
根據海辰儲能歷次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在廈門、宜賓、合肥等地布局儲能電芯與系統生產基地,產能規劃規模均處于行業前列。業內分析認為,在當前融資環境趨緊、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資本市場融資已成為儲能制造企業的重要選項。
多家投資機構亦指出,儲能行業普遍面臨重資產、長周期特征,企業若未能持續補充資金,擴張節奏將受到影響。
投資人層面也顯現出焦慮跡象。有儲能領域投資經理表示,海辰儲能在產品性能與系統集成能力上處于行業第一梯隊,但盈利結構仍依賴規模擴張,毛利率持續承壓。
“對于這種資本密集型企業,不融資就很難繼續增長,但頻繁融資也會稀釋股權、加大投資人退出壓力。”一位投資人評價稱。
因此,第三次遞表既是海辰的資本續命戰,也是一次關于信任的博弈。
在市場整體情緒降溫的當下,公司能否說服投資人相信其具備長期盈利能力,將決定這場IPO能否最終落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