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主席“以身試險”前往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提出讓毛主席擔任一省省長。
毛主席從容的回答:“委員長要我擔任哪個省的省長?”這看似普通的對話,背后是兩種中國之命運的博弈。
![]()
毛主席和蔣介石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抉擇,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圖通過和平的途徑建設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民主主義中國。
而國民黨統治集團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企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用內戰的方式剝奪人民已經取得的權利。
蔣介石打內戰之心早已有之,然而彼時國內外形勢使然,他亦有所顧慮,當時抗戰剛結束,發動內戰失民心,和平乃大勢所趨,民眾渴盼和平,且美、蘇、英三國亦不贊同中國內戰。
蔣介石想在內戰中處于有利地位,也需要時間,所以,他在積極準備內戰的同時,表示愿意同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
![]()
蔣介石
1945年8月中下旬,蔣介石連續三次電邀毛主席去重慶,共同商討“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當時很多人都勸阻毛主席,但為了國家未來,毛主席還是以身試險親自前往重慶。
作為一名有著深謀遠慮的戰略家,毛主席做了最壞打算,他鄭重地向中央建議,他離開延安期間由劉少奇代理其職務。
毛主席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充分顯示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愿望,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社會輿論的高度贊譽,詩人柳亞子賦詩,稱頌毛主席的這一行動是“彌天大勇”。
![]()
毛主席抵達重慶
談判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護佑人民根本利益之宗旨,于無損人民權益的原則之上,適度作出讓步,以這般退讓,換取全國人民所期冀的和平與民主之大局。
但有一點非常明確:“人民的武裝,一支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
重慶談判從8月29日正式開始,按理說,國共兩黨會談本應各有方案,但國民黨卻沒有提出自己的方案。
毛主席后來說:“他們連發三封電報邀請我們,我們去了,可是他們毫無準備,一切提案都要由我們提出。”
![]()
在談判過程中,解放區政權問題成為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9月3日,中共代表團將關于兩黨商談的主要問題11項提要交給國民黨政府代表。
這些提案包括確定和平建國方針、承認各黨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認解放區政權及抗日部隊等。
面對解放區政權問題這一棘手難題,蔣介石曾提出讓毛主席擔任省政府主席的提議,這看似讓步,實則包含了多重考量。
毛主席對此回應道:“委員長要我擔任哪個省的省長?”這一平靜而有力的反問,揭示了蔣介石提議的空洞性。
![]()
蔣介石秉持如下方針:政治與軍事需統籌解決,于政治訴求,予以極大寬容;而在軍事方面,堅持嚴格統一,絕無絲毫遷就。
9月21日談判期間,赫爾利私下與毛主席交談,公然要求中共交出軍隊,以談判破裂相要挾,毛主席態度堅決,回應道:“不要破裂,還要討論。”
我黨對國內外局勢與國民黨內戰陰謀洞察明晰,認為應因勢利導,其首應順應歷經長期戰亂民眾休養生息之殷切意愿,力求以和平途徑推動中國進步與發展。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桂園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
會談紀要共12項,以三種形式呈現:第一種是形成了一致意見的內容,即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方針。
第二種是各自表述的內容,主要是國民大會問題、解放區政權問題、軍隊整編問題等,第三種是形式上承認而實質上未執行的內容,即受降、遣俘、改編偽軍問題等。
國民黨當局表示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等。
但雙方在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兩個根本問題上未能達成協議。
![]()
毛主席回到延安后評價說:“這個會談紀要,第一個好處是采取平等的方式雙方正式簽訂,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第二,有成議的六條,都是有益于中國人民的,”但毛主席也清醒地認識到“解放區問題,還要經過斗爭。”
重慶談判是抗戰勝利后中國發生的頭等大事,是承前啟后,對未來具有決定意義的大事,盡管國共雙方在談判中都未能實現自己預定的目標,但重慶談判對毛主席可以說是一個重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從而推動了全國的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相反,國民黨陷入了被動,而對蔣介石而言幾乎是個徹底的失敗。
![]()
重慶談判之際,毛主席精心開展多層次統戰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各民主黨派與民主力量踴躍支持、衷心擁護共產黨主張,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由此拓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與廣度。
重慶談判意義非凡,“雙十協定”的簽訂,迫使國民黨承認了中共平等、合法地位,同時,國民黨承諾召開一場匯聚各黨派的政治協商會議,為國內和平民主帶來了一線曙光。
國民黨雖僅在口頭上承認和平團結方針,卻也落了話柄,若其再悍然發動內戰,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面前失了道義,于政治層面陷入被動之境,難以自圓其說。
![]()
但蔣介石還是一意孤行,重慶談判結束后不久,蔣介石便調集110萬軍隊,分三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紙上的協議很快被槍炮聲打破,但那些談判桌上交換的意見與原則,卻成為后來政治協商會議的基石。
毛主席那句平靜的追問,仿佛是一則關于中國前途的預言,不是關于一個省長的職位,而是關于這個古老國家千百萬人命運的真正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