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楊振寧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這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安臥在鮮花中,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五星紅旗。
聽說,蓋國旗是楊先生生前就想實現的心愿,看到這一幕,不少人都覺得心里不是滋味。
可沒想到,告別儀式剛過兩天,網上就有人對“蓋國旗”這事提出了質疑。
![]()
然而告別儀式結束還不到兩天,網絡上就出現了對這一安排的質疑聲。
楊先生拿過諾貝爾獎,還是中科院院士,為物理研究和我們國家的科研發展做了很多貢獻。
為什么這樣的安排會引來爭議?這些質疑到底是怎么冒出來的呢?
![]()
官方證實噩耗
10月17日早上,不少人的手機突然彈出“楊振寧先生昨晚在北京去世”的消息,有的配著黑白照片,有的甚至詳細寫著“享年103歲,葬禮將蓋國旗”。
短短兩小時,這個消息就在群、微博和短平臺傳開,不少網友沒等核實就開始轉發悼念。
還有人提起他早年接受
![]()
《人民日報》采訪時說過“希望身后能蓋國旗”的心愿,感慨“老先生終于圓夢”。
信息來源:巨星隕落!楊振寧院士逝世
![]()
當時不少人提出質疑:前幾天剛看到他103歲生日的公開報道。
10月1日,楊振寧先生的103歲壽辰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帶著師生代表前往祝賀。
現場照片和還被清華大學官方賬號發布,陽臺上擺著“103歲”字樣的氣球,老先生精神狀態很好。這才過去半個多月,怎么突然就傳出噩耗?
![]()
10月17日下午,西湖大學、施一公院士等多方回應“未收到官方通知”,暫時戳破了這場早到的謠言。
可誰也沒想到,僅僅一天后,真正的噩耗傳來——10月18日12時20分,《人民日報》正式發布訃告。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歲。此時人們才恍然,前一天的謠言竟成了不幸的預兆。
![]()
10月24日上午9時,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莊嚴肅穆,楊振寧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正式舉行。
禮堂內哀樂低回,楊先生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之間,象征國家至高敬意的五星紅旗整齊地覆蓋在遺體上,恰好完成了他多年前許下的心愿。
遺像上,楊先生目光睿智溫和,遺體旁擺放著夫人翁帆與子女敬獻的花籃,緞帶上“我們永遠懷念您”的字跡格外醒目。
![]()
禮堂外,送行的隊伍從門口蜿蜒延伸數百米,既有白發蒼蒼的學界前輩,也有朝氣蓬勃的年輕學子。
清華大學的師生們舉著“緬懷科學巨匠”的橫幅,不少人手里捧著自制的悼念卡片。
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穿著統一的素色服裝,靜靜等候著與老科學家作最后告別。
![]()
這場跨越代際的送別,成了對他一生價值的最好注解。
值得一提的是,楊先生的摯友鄧稼先先生1986年辭世時,葬禮也在八寶山舉行。
兩位科學巨匠都為國家物理事業傾盡心血,如今在這片安息之地重逢,他們相同的家國情懷早已刻入民族記憶。
![]()
質疑聲為何冒頭?
葬禮結束不到24小時,網上就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他曾加入美籍,憑什么能蓋國旗?”
“是不是名氣大就能享受高規格待遇?”這些質疑在短平臺快速傳播,讓不少悼念者感到費解:這位老科學家到底為國家做了什么,配得上這樣的榮譽?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法律規定和實際貢獻兩方面說起。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對國家和人民有杰出貢獻的人士,逝世后可按規定覆蓋國旗,這是國家對貢獻者的正式認可。
而楊振寧先生的貢獻,早已超越學術本身,滲透到中國科學發展的方方面面。
1971年中美關系剛松動時,他就冒著風險率先回國,成了中美學術交流的“破冰者”。
![]()
那時國內科研環境封閉,他走到哪里就把國際前沿學術信息帶到哪里,1976年在復旦大學講“楊-米爾斯規范場論”時,直接把中國學者領進了這一國際熱門研究領域。
1981年他發起成立教育交流基金,11年間資助80多位中國學者赴美訪學,后來成為北大校長的陳佳洱、中科大校長的谷超豪,都曾受他資助指點。
![]()
2003年回國定居后,他更是全心投入科研建設:牽頭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力邀姚期智、王小云等頂尖科學家加盟。
推動西湖大學籌建,如今這所學校已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多項突破。
自掏腰包設獎學金,資助的學生不少成了科研骨干。
就連“悟空”號暗物質衛星、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這些大國重器,背后都有他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作為基礎支撐。
![]()
官方給出答案
面對質疑,央視、《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的報道早已給出明確回應。
10月18日訃告中,官方直接將他定義為“為中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這份評價背后,是他半個多世紀的躬身付出。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老員工記得,楊先生為了讓研究人員專心學術,特意定下“不要求申請經費、不要求發表文章”的原則。
信息來源:沉痛悼念!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
連研究院新址的衛生間設計圖都是他親自畫的,就怕氣味影響國際學者來訪體驗。
82歲時,他還主動給清華大學大一新生上物理課,講到“熵”的概念時,會推翻教材重新推導,讓學生真正理解原理而非死記硬背。
中國物理學會在悼念文章中寫道:“他的‘楊-米爾斯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相對論齊名,是現代物理學的三大基石之一。”
![]()
而他對中國的意義更不止于此——1972年他提議恢復基礎科學研究,直接推動清華大學成立4個研究班,后來成為清華校長的顧秉林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這樣的貢獻,完全配得上國旗覆蓋的榮譽。
![]()
不是第一次被造謠
其實在2021年3月20日,就有個108萬粉絲的微博博主@跑者子牛造謠“楊振寧逝世”,消息半小時轉發過百。
不到兩小時清華大學就出面辟謠,該博主被禁言90天,還差點承擔名譽侵權責任。
![]()
對比兩次事件能發現,造謠者都盯著“楊振寧”這個公眾IP,想靠“逝世”“葬禮”這類話題博流量。
但以前的謠言很快被戳破,這次卻在葬禮后出現質疑,本質是有些人對科學家的貢獻存在“認知盲區”。
信息來源:楊振寧告別儀式:遺體安臥翠柏叢中,身上覆蓋鮮紅國旗
![]()
就像網友說的:“袁隆平先生的貢獻在飯碗里,看得見摸得著,可楊振寧的貢獻在實驗室里,在課本上,不懂的人就容易被帶偏。”
10月25日,隨著官方媒體對楊先生貢獻的詳細解讀,質疑聲漸漸平息,更多人開始重溫他的生平故事。
有人翻出1981年他推薦中科大徐克尊教授的實驗成果上國際期刊的往事,有人說起他90多歲還參加科研研討會的場景。
![]()
還有人曬出他寫給北大的信,信里急著建議“研發超導電子槍,有望世界第一”的字跡力透紙背。
這些細節告訴我們:真正該記住的,是他冒著風險架起中美學術橋梁的勇氣,是他82歲給本科生上課的堅守。
是他為科研細節親自動手的認真,是他把一生獻給科學、把晚年獻給祖國的赤誠。
![]()
八寶山葬禮上的國旗,既是對他的認可,也是對所有科研工作者的致敬。
結語
從10月17日的謠言,到18日的噩耗,再到24日的送別,這一周的經歷讓我們明白:對真正的國之棟梁,最該做的是了解他的貢獻,傳承他的精神。
![]()
楊振寧先生留下的不僅是“楊-米爾斯理論”這樣的學術豐碑,更有“千里共同途”的家國情懷。
如今,他與鄧稼先先生在八寶山重逢,而他們牽掛的中國科學事業,正由一代代年輕人接續奮斗。
![]()
當我們下次聽到“楊-米爾斯理論”,能想起這是中國人提出的世界級理論。
當看到年輕學者投身基礎科研,能想起有位老科學家曾為他們鋪路。
這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也是對那面覆蓋在遺體上的國旗最好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