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和李訥作為毛主席的子女,始終帶著一種低調與質樸,默默走過屬于她們的人生旅程。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她們的故事,還有一幅與這段記憶緊密相連、斜中求正展現得極為完美的書法作品。
李敏曾回憶起校園時光,那是一段滿是純真與自律的日子。同學們好奇地問她:“你爸爸是誰呀?” 李敏總是微笑著回答:“同學們不知道我爸爸是誰。因為我們填表的時候,都不說自己父母,都說監護人。監護人填的是王鶴濱,爸爸的保健大夫,后來是李銀橋(毛主席的衛士長)。” 這背后,是毛主席對子女的諄諄教誨,到學校不要招搖,莫要跟同學提及父親身份。這份低調,貫穿了她們成長的歲月。
而有一幅書法作品,悄然承載著這份記憶。當目光落于其上,“同學們不知道我爸是誰” 這幾個字,仿若帶著溫度,將過往拉至眼前。從毛筆書法的角度細細端詳,起筆處,那一個個部首各有千秋。像 “同” 字的外框部首,左邊一豎,下筆沉穩有力,筆直向下,仿若扎根大地,帶著一種堅毅之感;右邊一豎,微微向右傾斜,卻又與左邊呼應,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在斜中求正的架構里,開啟了整個字的韻律。“學” 字上頭的三點,筆鋒靈動,輕重有別,第一點短促有力,似蜻蜓點水,輕點即起;第二點稍拉長,帶出一絲弧度,仿若月牙彎彎;第三點又回歸短促,與前兩點構成起伏節奏,為下面的筆畫鋪墊。
再看行筆過程,線條流暢且富有韌性。“知” 字的矢字旁,一撇一捺舒展有度,撇捺交接處過渡自然,毫無生硬之感,宛如舞者翩翩起舞時靈動的衣袖,飄逸而不失控。筆畫之間,疏密得當,“爸” 字上下結構,上半部分筆畫緊湊,幾個短橫排列有序,間距均勻,下半部分的 “巴” 字,筆畫稍放,卻緊緊依托上部,整體重心平穩,即便有些許傾斜的筆畫,也因相互牽制,在整幅作品里達成了斜中求正的和諧美感。
收筆之處,或圓潤飽滿,或利落干脆。“是” 字最后一橫,收筆時微微上揚,給人以一種未完待續的遐想,又似是帶著書寫者內心的堅定,為這個字畫上了有力的句號。整幅作品,沒有華麗的修飾,卻用最質樸的筆觸,將李敏記憶中的那段話語,以書法的形式永恒定格。
李敏和李訥在成長中謹遵父訓,低調處世,而這幅書法作品就像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片段,感受那份來自特殊年代的質樸與堅守。它不僅僅是筆墨的揮灑,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激勵著我們在當下浮躁的世界里,堅守內心的寧靜與本真。大家看完,是不是也對這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的感觸呢?不妨在評論區分享分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