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談判會場入口處,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的身影剛出現,就擊碎了持續一周的輿論漩渦。
在10月20日,中國官方發布人事公告,免去李成鋼駐世貿組織代表和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副代表職務。
當時,西方媒體立刻跟進,捕風捉影地宣稱中方在談判中示弱,是為了討好美方才換掉所謂鷹派。
![]()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8月27日至29日,李成鋼曾赴美國溝通經貿問題,就美方對造船行業的限制措施提出交涉,只是美方態度消極,中方才不得不采取反制,包括對涉美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
10月17日的商務部發布會上,發言人已明確駁斥貝森特的言論,指出其嚴重歪曲事實,強調中方反制是被動防御行為。
此次李成鋼不再兼任多邊機構職務,反而能更專注于經貿談判,他的到場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回應。
![]()
反觀美方的談判桌上則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空缺,前四輪談判中多次露面的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這一次徹底缺席。
追溯到9月29日,正是盧特尼克推動的50%規則引發中美博弈升級,特朗普當時就在會議室怒斥他做了愚蠢的事,搞砸了談判,甚至放話不準他再插手決策。
之后盧特尼克在電視節目上公開表示,最終決定由總統做出,這番妥協沒能挽回他的談判資格。
![]()
更值得注意的是,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在談判前已先釋放信號,稱美國不想和中國脫鉤,只求平衡貿易關系。
從高官批評到主動示好,從強硬派離場到總統喊話讓步,美方的態度轉變背后是難掩的現實壓力。
![]()
美國農業部10月20日發布的出口檢驗報告顯示,截至10月16日的一周,美國大豆出口檢驗量同比減少42%,2025/26年度迄今的出口總量已同比下滑30.9%。
中西部的豆農們正陷入困境,大豆庫存堆積到近年新高,現貨價格跌破生產成本線,五個關鍵搖擺州的抗議活動不斷,農戶們公開抱怨,再拿不到中國訂單就撐不下去了。
而中國的大豆進口并未減少,前九個月從巴西進口同比增長2.4%,從阿根廷增長更是達到31.8%,南美市場已完全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
![]()
稀土領域的壓力更讓美方坐立難安,中國10月出臺的管制措施涵蓋原料、技術、設備,還引入境外管轄條款,哪怕第三國用中國技術生產的相關產品,出口美國也需中方審批。
美國國防部內部報告顯示,F-35戰斗機核心部件的高性能磁鐵庫存僅夠維持三個月,重啟本土精煉廠至少需要三年和150億美元投資,而本土最大精煉廠的設備和技術至今仍依賴中國。
![]()
面對美方的困境,中方早已做好準備。
談判前,除了收取特別港務費,中方還對高通、英偉達發起反壟斷調查,推動必和必拓等企業用人民幣結算大宗商品。
能源供應上,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即將投產,加上與澳大利亞的15年LNG長期協議,形成雙重保障。
貨幣領域,人民幣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中的使用比例已從2020年的2.3%升至8.5%,必和必拓對華鐵礦石貿易的人民幣結算占比達到30%。
這些布局并非針對談判臨時準備,而是長期戰略的體現,也讓中方在談判中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
![]()
美方的訴求很明確,希望中方放寬稀土出口、恢復大豆采購,還在芬太尼問題上提出追責。
但中方立場始終清晰,稀土管制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美方需先撤銷對中企的穿透性制裁,才有溝通的基礎。
芬太尼問題上,中方2019年就加強管控,今年3月還推出電子追溯系統,覆蓋全鏈條并在多地試點,合作意愿明確,只是拒絕美方的甩鍋式追責。
大豆采購則要看美方的實際行動,畢竟南美大豆在價格和付款方式上更具優勢,并非中國的必選項。
![]()
這場談判的本質,是中美在全球秩序調整期的一次壓力測試。
李成鋼的如期赴約,展現的是中方的堅定;特朗普的讓步喊話,暴露的是美方的焦慮。
中方早已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布局,能源、糧食、貨幣領域的多重準備,讓談判桌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