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這回可真是把臉丟到國際上去了。想來中國耍威風,結果連門都沒讓進。這事說出來都讓人笑話,活脫脫一場現代版的外交鬧劇。
要我說啊,這位德國外長瓦德富爾,簡直就是來搞笑的。10月24日剛宣布周末要來中國訪問,轉頭就對中國指手畫腳提要求。這操作,好比你去別人家做客,人還沒進門呢,就先站在門口對主人家指指點點,說你家沙發該換了,電視該換了,連飯菜該怎么煮都要管。這不是找抽嗎?
![]()
就在瓦德富爾故作姿態的時候,他大概忘了德國央行自己發布的數據:德國經濟今年第三季度環比下降0.5%,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同期報告顯示,由于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短缺,德國電動汽車產量同比下滑12%。 明明是自己有求于人,卻偏要擺出施舍的姿態,這種外交策略,簡直幼稚得可笑。
先看看他都提了些什么荒唐要求。
第一條,要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這話說得理直氣壯,好像我們欠他似的。德國汽車工業現在日子不好過,電動汽車發展離不開稀土,他們著急了。但求人辦事是這個態度嗎?你到菜市場買菜還得跟攤主客氣兩句呢,這可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瓦德富爾對中國指手畫腳的同時,德國自己卻在歐盟內部推動對華強硬政策。根據彭博社10月22日的報道,德國在歐盟領導人峰會上提議動用被稱為“貿易核選項”的《反脅迫工具法案》來對付中國。這種兩面三刀的做法,充分暴露了某些歐洲政客的虛偽面目。
第二條更離譜,居然對臺海問題說三道四。嘴上說著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轉頭就說一旦臺海發生沖突會影響貿易。這不就是典型的說一套做一套嗎?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什么時候輪到外國來指手畫腳了?
第三條最可笑,要求中國利用對俄羅斯的影響力結束沖突。俄烏沖突的根源在哪,明眼人都清楚。現在倒好,把鍋甩給中國了。這邏輯,好比你家鄰居打架,非要你這個旁觀者去勸架,勸不好還得怪你。
這三個要求一出來,明眼人都看明白了。這位德國外長根本不是來談合作的,是來發號施令的。都什么年代了,還端著殖民者的架子,以為中國還是百年前那個任人宰割的國家嗎?
![]()
中國外交部的反應那叫一個干脆利落。當天下午就做出回應,再次強調了一個中國原則是紅線,誰都碰不得。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別在這事上玩火。
更精彩的在后面。德國外交部突然宣布,原定26日的訪華行程取消了。理由很含糊,說什么“無法在中國安排足夠多的會議”。這話說得挺客氣,但意思很明白:沒人愿意見你。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24日的報道,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卡特琳·德紹爾在新聞發布會上不得不承認,中方除與中國外長的會晤外,未能確認其他會面安排。換句話說,你來了也是白來,我們沒空招待。
這下德國企業可急壞了。本來跟著外長一起來中國的有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還有稀土進口商。這些企業正面臨實實在在的困境:由于中國對稀土出口的依法管制,部分德國企業已因稀土短缺而暫停生產。 他們正為稀土短缺發愁,為半導體斷供抓耳撓腮。指望著這次訪問能解決問題,結果全被自己外長搞砸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瓦德富爾訪華計劃泡湯的同一天,歐盟貿易委員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進行了兩小時視頻會談,專門討論稀土出口等問題。歐方理解中方出于國家安全和國際共同安全考慮出臺稀土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并希望中方在措施實施過程中加快審批歐企申請。一邊是歐盟貿易委員與中國商務部部長坦誠溝通,另一邊是德國外長吃閉門羹,這對比再明顯不過了。
這事說起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德國現在經濟狀況不好,特別是工業領域面臨很大壓力。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這時候本該好好維護關系。可這位外長偏要擺譜,結果把正事都耽誤了。
![]()
要說這事背后的深層原因,我覺得有三點特別值得說道。
第一,有些歐洲政客還活在過去的美夢里。他們總覺得可以對中國居高臨下,忘了世界已經變了。中國早就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了。現在的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占據著70%以上的產量和加工能力。歐洲短期內根本找不到可替代的供應商。 還想用老一套來對付中國,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記得去年有個德國政客公開說,中國離不開德國汽車,所以德國可以對中國強硬。這話說得太天真了。中國市場的確重要,但德國汽車也不是不可替代。現在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發展得多快,德國車企自己心里最清楚。
第二,這次事件暴露出德國外交的嚴重失誤。明明是自己有求于人,卻偏要擺出施舍的姿態。這種外交策略,簡直幼稚得可笑。真正成熟的外交,應該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既想要實惠,又放不下架子。
企業要的是穩定的供應鏈,要的是市場機會。可政客為了作秀,把實實在在的商業利益都犧牲了。這叫什么事?
更值得關注的是,德國在歐盟內部的對華政策自相矛盾。一方面,德國提議動用“反脅迫工具法案”對付中國;另一方面,德國企業卻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為例,它在中國的投資已超過百億歐元,生產線高度依賴中國稀土原料。這種政策與現實脫節的狀況,讓德國企業苦不堪言。
第三,這件事也給其他西方國家提了個醒。和中國打交道,就得學會互相尊重。還想著擺譜耍橫,只會自取其辱。世界早就不是從前那個世界了,該醒醒了。
特別是臺灣問題,這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余地。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那就是自找沒趣。中國在這方面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從來沒有含糊過。
現在最難受的可能是德國企業。他們眼睜睜看著解決問題的機會就這么溜走了。要怪只能怪自己的外長太不懂事。在國際交往中,連最基本的相互尊重都做不到,還談什么合作?
這件事的背后,還揭示了歐盟內部的深刻矛盾。在如何應對對華貿易問題上,歐盟成員國之間存在嚴重分歧,并擔心中歐間任何升級都可能對歐洲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德國、法國和波蘭雖然支持對華強硬,但各自算盤不同:法國想借機撈取政治資本,波蘭則主要是為了討好美國。這種“松散聯盟”很難形成真正的合力。
這件事到此還沒完。德國經濟面臨的壓力不會因為這次訪問取消而消失。相反,問題還在那兒,而且更棘手了。不知道接下來他們會怎么辦。是繼續擺譜,還是學會用平等的態度來對話?我們拭目以待。
![]()
對德國企業界而言,瓦德富爾這場失敗的外交表演無疑是一記警鐘。據德國工商界透露,由于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部分德國企業已因原料短缺而暫停生產。這些企業原本指望通過外長訪華解決供應鏈問題,現在卻不得不自行尋找出路。 德國經濟面臨的壓力不會因為這次訪問取消而消失。相反,問題還在那兒,而且更棘手了。
說到底,這次德國外長可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想來中國耍威風,結果連門都沒進去。這件事告訴我們,在國際交往中,相互尊重是最基本的。誰要是不懂這個道理,遲早要吃虧。
現在的中國,早就不是誰都能來指手畫腳的了。想來談合作,我們敞開大門。想來發號施令,對不起,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這個道理,希望其他國家的政客也能早點明白。
世界在變,國際關系的規則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相互尊重這個基本原則。德國外長這次吃的虧,希望能讓更多人明白這個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