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戰精神的傳承無須空洞口號,講透歷史、做實路徑,就能讓青少年在“知、情、意、行”中自然感受民族氣節,偉大抗戰精神就會成為他們成長的力量源泉。
作者 | 甘文蘭 王俊龍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被大運河滋養的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揚州市深耕本土紅色資源,以“運河思政”為載體,將高郵戰役、臨澤老報館等運河沿線抗戰記憶轉化為德育素材,通過“課程融合—實踐研學—資源活化—文化浸潤”的系統設計,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校園里可觸可感、可學可傳。
以課為橋,讓抗戰故事融入學科教學
將抗戰精神融入課程,關鍵是找到“歷史細節與學科目標”的結合點。揚州各校以運河沿線抗戰史實為核心,開發本土化、跨學科課程,讓學生在探究中自然感悟精神內涵。
文物解碼:從“觸摸實物”到“理解精神”。高郵市實驗小學東區校“紅館尋紅寶,爭做小紅娃”一課,以抗日戰爭最后一役紀念館為依托,讓學生化身“尋寶小隊”。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與歷史教師協同引導學生聚焦三件文物:“一件破舊外衣”的補丁里,藏著戰士“縫縫補補仍沖鋒”的艱苦樸素;“一把短小手槍”的銹跡中,凝結著“武器落后仍抗爭”的頑強意志;“一封深情家書”的字跡里,寫滿“舍小家為國家”的家國情懷。學生通過“描述文物—還原場景—感悟精神”的遞進探究,厘清高郵戰役中“百姓籌糧、戰士沖鋒”的歷史細節,更從“補丁”“銹跡”等具象符號中讀懂抗戰精神。課后,學生自發擔任紀念館小講解員,將文物故事講給游客聽,實現“學—悟—傳”的閉環。
場景還原:從“歷史事件”到“學科聯動”。高郵市南海中學“繼承紅色血脈”實景課,直接將課堂搬進紀念館。歷史教師帶著學生走過抗日甬道,觸摸“300000”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數字墻,從“日軍暴行”的歷史傷痕中理解抗戰的偉大;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風箏勸降”浮雕——新四軍通過風箏向高郵城內撒勸降書,用智慧瓦解敵人心理防線,讓學生明白“抗戰不僅有熱血,更有智慧”;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在旋律中強化情感共鳴。課后學生寫下“和平不是等來的,是先輩拼來的”感悟,完成從“知歷史”到“明精神”的認知升華。
以行踐知,在運河實景之中感悟精神
實踐研學是抗戰精神教育的重要延伸。揚州各學校依托運河沿線紀念館、古戰場等紅色遺址,設計“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認知。
紅色足跡尋訪:從“聽故事”到“悟責任”。寶應縣柳堡鎮“尋覓鄉村思政元素”研學活動,沿運河畔紅色遺址展開。在夏鳳山烈士紀念館,學生看到“獄中絕食斗爭”手稿原件,泛黃的紙上“萬眾一心,沖出監牢”八個字力透紙背。講解員介紹:“夏鳳山在獄中28天不進食,卻堅持用指甲在墻上刻下斗爭口號。”學生被這種精神深深震撼。在“二妹子”民兵連活動中心,學生體驗“納軍鞋”時發現,針腳密、鞋底厚才能幫助戰士御寒,這種體驗讓他們真切理解了“軍民魚水情”。退休黨員李爺爺在聚賢亭講述“少年王小三藏情報于魚肚送過河”的故事后,學生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對“勇敢”“擔當”的理解。
檔案實證探究:從“看史料”到“明使命”。揚州市翠崗中學與市檔案館合作的“郭村保衛戰”研學活動,讓學生在原始史料中尋找歷史密碼。學生從字跡潦草的“東進抗日,固守郭村”的電報原件,讀出了緊迫與堅定。學生分組制作“紅色檔案手賬”:軍事組繪制“蘆葦蕩伏擊路線圖”,民生組整理“雞蛋200個、布鞋50雙”的群眾支援清單。學生在手賬的最后寫下:“80多年前他們為運河安寧而戰,今天我們要為運河保護而努力。”研學后,他們發起“運河環保行動”,定期清理岸邊垃圾。
以新賦能,用創新手段激活紅色資源
紅色資源不能“沉睡”在紀念館里。揚州各校運用AR、VR等現代技術手段,讓運河沿線的抗戰遺址增強吸引力、煥發新活力。
老報館里的“AR課堂”:從“讀文字”到“見場景”。高郵市臨澤鎮中心小學“老報館里的精神課”,把《人民報》“高郵我軍攻下臨澤”的報道變成“會動的教材”。學生圈出“攻”“繳”等動詞想象戰斗場景。揚州市梅嶺中學師生運用AR技術讓烈士畫像“活”了起來,英烈穿越時空向學生講述崢嶸歲月。
黨史VR體驗館:從“看展陳”到“臨其境”。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黨史VR體驗館,是“烽火揚州路 薪火永相傳——揚州抗日戰爭歷史探尋”課題的核心實踐載體。作為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陣地,該體驗館年均開展授課近千人次,將“郭村保衛戰”“高郵戰役”等本土抗戰場景轉化為沉浸式體驗。戴上設備,學生仿佛“走進”1940年郭村蘆葦蕩:新四軍與群眾商議作戰,日軍巡邏船劃過運河;切換到1945年高郵城頭,能看到戰士沖鋒的身影,聽到“為勝利沖鋒”的吶喊。學生觸摸戰士步槍上“保家衛國”的刻字,“參與”群眾籌糧場景后感慨:“以前讀‘群眾支援’是文字,現在才懂得這是勝利的根基。”體驗館還掃描烈士遺物建模,學生“拿起”江上青手稿,能看到修改的痕跡,聽到“筆桿作槍”的背景故事。
以文化人,讓抗戰精神融入校園日常
校園文化是精神傳承的隱性課堂。揚州各校通過環境布置、主題活動,讓“銘記歷史、崇尚英雄”成為校園風尚。
非遺傳承:從“學技藝”到“傳精神”。揚州市施橋中心小學將抗戰故事與揚州剪紙結合。非遺傳承人趙紅妹帶領學生創作“運河伏擊戰”系列作品——用細密線條表現蘆葦“隱蔽”,鏤空五角星突出紅旗“希望”。這些作品貼滿校園文化墻,成了“會說話的精神名片”。
儀式教育:從“記日子”到“踐行動”。高郵中等專業學校“清明祭英烈”活動,讓緬懷與踐行相連。學生用機床加工“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銅牌,在白花上繡“運河新貌”,創作詩歌“機床是我們的槍,技能是我們的彈”。在烈士陵園,有學生對“周山烈士之墓”說:“我們修好了防汛設施,您守護的地方很安全。”活動后,學生用技能幫助社區居民修家電、去運河邊撿拾垃圾,正如他們在總結中所寫:“紀念不是只在清明,而是把每天過成對得起先烈的日子。”
從課程里的文物探究到研學中的實景體驗,從技術賦能的資源活化到文化浸潤的日常滲透,揚州“運河思政”的實踐緊扣“本土”與“生活”,形成“三維傳承模式”。以“運河遺址+抗戰史料”為基礎,讓紅色資源“有根可尋”;以“學科融合+實景體驗”為路徑,讓精神傳承“有法可依”;以“技術賦能+生活滲透”為延伸,讓教育效果“有續可循”。
這些實踐證明:抗戰精神的傳承無須空洞口號,講透歷史、做實路徑,就能讓青少年在“知、情、意、行”中自然感受民族氣節,偉大抗戰精神就會成為他們成長的力量源泉。
作者單位分別系江蘇省揚州市梅嶺中學、蘇州大學高郵實驗學校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