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國約 80萬人的生命被心臟性猝死這道 “無形閃電” 擊中,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本是高危患者的 “隨身救護車”,卻因血管條件、感染高危等門檻,讓部分人望而卻步。直到國家“港澳藥械通”政策搭橋下,一款無需經血管的創新ICD器械順利落地大灣區。我院心血管內科團隊為其“量身定制”推廣標準,打破了這一困境。34 歲心力衰竭患者的死里逃生,30名患者的體驗,正揭開心臟性猝死防治的全新篇章。
![]()
年輕心衰患者有了“心”希望
![]()
34 歲的心力衰竭患者李先生(化名)至今仍對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Aurora EV-ICD)的救命時刻記憶猶新。此前,他因EF(心臟射血分數)值僅26%(正常應≥50%)且反復出現致命性室速,被醫生判定為心臟性猝死高危人群,急需植入ICD保命。但傳統經靜脈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TV-ICD)可能帶來的感染風險、血管、導線等并發癥,讓渴望回歸正常生活的他顧慮重重——直到Aurora EV-ICD的出現。
在我院王景峰教授、陳樣新教授、周淑嫻教授團隊的精密操作下,李先生成功植入Aurora EV-ICD。這款全球首款可提供完整除顫、復律及抗心動過速起搏(ATP)治療的器械,摒棄了傳統 ICD 經血管植入導線的思路,將導線巧妙置于胸骨后的心包表面,無需進入心臟及血管系統。術后,李先生再次突發室速,EV-ICD精準識別后,通過溫和的ATP實現無痛心律轉復,既守護了生命,又最大程度降低了治療帶來的不適感。
政策 + 技術打通生命通道
![]()
李先生的案例是我國創新藥械惠及患者的生動縮影。
早在2024年,Aurora EV-ICD就依托“港澳藥械通”這一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在我院率先落地,為30名像李先生這樣的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點亮希望。
2025年6月6日,該產品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準,更多無法或植入傳統 ICD 的患者(如血管條件差、有既往感染史、高齡人群),終于有了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作為守護生命的“隨身救護車”,Aurora EV-ICD 的優勢不止于 “免血管植入”。王景峰教授介紹,該器械由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與血管外植入式心臟除顫電極導線組成,導線放置在胸骨下即可對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患者進行自動治療;相比靜脈植入型ICD,它能有效減少經靜脈導線引起的相關并發癥,還能更好滿足患者1.5T和3.0T場強的磁共振成像檢查需求,診療便利性大幅提升。
![]()
為技術全國推廣“鋪路”
![]()
“技術引進只是第一步,要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必須建立本土化的應用體系。”我院專家團隊深知這一道理。自完成首例Aurora EV-ICD植入以來,團隊依托30例成功手術經驗,牽頭開展多中心回顧性研究,構建了專為EV-ICD植入設計的 “中國標準” 評估體系:摒棄以往僅憑 “胸骨長短” 判斷的籠統模式,通過測量胸骨體長度、胸骨體彎曲指數、心臟相對高度等10余項指標,實現術前CT評估從“定性”到“定量”的升級;同時提出由“篩查”向“評估”的觀念轉變,用“三級手術難度”替代 “三級風險程度”概念,大大提高了適合植入患者的比例,降低了植入并發癥的風險,幫助術者更清晰預判手術難度、提前制定應對方案。
在人才培養層面,團隊同樣成果顯著:不僅培養出兩名獲得官方資格認證的手術帶教醫生,還組建了包括心血管內科袁沃亮教授、麥憬霆副教授、林茂歡副教授、楊瑩博士和陳穎博士,以及心血管外科華平教授、曾暉博士,影像科余太慧副教授,麻醉科馬偉英博士等專業的多學科診療團隊。2025年9月,團隊又先后完成兩例Aurora EV-ICD植入術,持續以高精尖技術守護患者“心”安全。
隨著“中國標準”的落地和人才梯隊的完善,Aurora EV-ICD正穩步在全國推廣,有望引領ICD領域進入更包容、更先進的新時代,讓更多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從容享受生命律動。
![]()
專家簡介
![]()
![]()
王景峰
心血管內科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任我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專業特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從事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醫療、教學、科研40余年,對各種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臟器械植入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很深的造詣。
社會任職:擔任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國家心律失常介入技術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等。
學術成就:《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副總編輯;主持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其他多項重點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100余篇,獲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項。
門診安排:北院區(周二上午);南院區(周四上午(特診));花都院區(周一上午(特診))。
![]()
陳樣新
心血管內科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任我院副院長。
專業特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與心力衰竭等領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在心臟瓣膜病的微創治療、心臟起搏等心臟器械植入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社會任職:擔任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委員等。
學術成就:《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通訊編委。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項目),多項省部級重點、重大項目,從事心臟重構和血管穩態的研究。
門診安排:北院區(周一下午);南院區(周二上午);花都院區(周五上午)。
![]()
周淑嫻
心血管內科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任我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
專業特長:長期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工作,擅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診治,尤其是心臟器械植入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社會任職:擔任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心力衰竭器械治療工作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女醫師聯盟副主任委員、國家心律失常介入技術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器械植入專業組委員等。
學術成就:致力于心律失常基礎研究與臨床工作,主持國家四大慢病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廣東省自然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基金項目等10余項,發表本專業有影響力的高水平論文40余篇。
門診安排:北院區(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南院區(周五上午)。

來源:心血管內科
責編:黃睿、房詩婷、曹文杰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