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入圍人選陳亮登上市委人才辦推出的全新城市人才宣傳欄目《無錫360》,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微米大師”的匠心故事。

1微米有多細?大約是一粒塵埃的顆粒直徑、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60,也是人眼能分辨的最小長度的1%。
1微米有多重要?在過去,我們連生產一枚小小的易拉環,都要被國外壟斷技術“卡脖子”。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教師)陳亮的拿手絕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間。
陳亮的人生,像一個典型的逆襲故事:他出身農村,考入技校,從粗加工車間的普通工人起步,卻從未被崗位定義上限,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入圍人選、全國最美職工、全國技術能手、江蘇省科技副總、江蘇產業教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等殊榮。
想要成為技藝大師,并不容易。陳亮是從銑工做起,這也是粗加工的第一步,是最臟最累的活,工作中鐵屑飛濺,燙到手是家常便飯。“我不怕吃苦,就希望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靠奮斗和努力改變命運。”陳亮說。
在300米粗加工車間長廊的另一頭,是要求極高的精加工車間。為了“偷師”精加工技術,他主動攬下送零件雜活,只為多看幾眼精加工老師傅的操作。
“兩個車間雖然只隔300米,但如果你不努力,它就會像一座山無法翻越。”陳亮這樣想。于是他買書自學數控技術,在機床上反復試驗;攢錢買電腦,摸索自動化編程。寒冬酷暑,未曾停步。
一座座擋在面前的大山,就靠著這樣日拱一卒的努力,化作了一塊塊身后的豐碑。
2007年,公司接到一個電視機高精度定位零件的訂單,要求精度控制在2微米以內,陳亮大膽嘗試將“銑”和“磨”兩道工序融合,反復調試、日夜攻關,最終將精度鎖定在1微米。
“微米大師”,自此得名。
2012年,清華大學慕名而來,和陳亮團隊開始校企合作,研發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依托這一技術陳亮團隊得以為航空發動機提供核心部件。目前,陳亮參與研發的航空發動機核心部件已經成功運用在我國軍用、民用飛機上。
“我們一線的工人最大的夢想,就是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提供高精尖的部件,技能報國!”
如今,陳亮回到母校,成為一名專任教師。他不僅傳授技藝,更點燃火種。不到兩年,他帶的學生中已有人摘得世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也有人手握多項專利,帶隊創業。同時,作為無錫市總工會特聘的金牌勞模宣講員,陳亮連續多年積極參與無錫市“新時代 新思想 新宣講”及“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他精心準備的宣講課程《探索新質生產力,傳承勞模工匠精神》《新質生產力——熱盼科技創新和更多的大國工匠》等,以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真摯的情感表達,在高校學子中引起熱烈反響,激發了眾多青年學子的創新創業熱情。
“都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陳亮笑言,“我們甘愿被拍死在沙灘上!”
從粗加工到精加工,從工人到教授,陳亮用1微米的積累,壘起人生的高度;也用一次又一次的“不設限”,托舉起更多奔涌的“后浪”。
![]()
陳亮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
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入圍人選”“全國最美職工”“全國技術能手”“江蘇省科技副總”“江蘇產業教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等稱號。從業二十三載,從學徒起步,淬煉技藝,經其研發的工業模具精度可達1微米。他帶領團隊成功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研發的新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累計獲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省部級科技獎項5項,為打造“國之重器”、領航制造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來源:無錫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