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被外媒稱為“全球最大隱身無人轟炸機”的中國新型飛行器,突然成為了焦點。
近日,美國媒體《戰區》突然報道稱,一款被稱為“GJ-X”的中國隱身無人機已在空中被捕獲到試飛畫面。
就在一個月前,另一家美國媒體“The Word Zone”曾披露,中國正在研發一款翼展約42米的大型隱身無人轟炸機,尺寸與美國新一代B-21相當。
如今,飛行照片的曝光似乎印證了這一猜測。
根據美媒的說法,這款無人機的外形太特別了,采用的并非B-2或B-21那樣的傳統飛翼布局,機翼與機身平滑過渡,而是一種名為“曲柄風箏”的構型。
這種設計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最早提出,卻從未在其轟炸機上實現。
![]()
它與傳統飛翼的最大區別在于,機翼向外偏折,形成類似風箏的形態。這種結構不僅能容納更大型的彈艙,還能顯著提升升阻比和隱身性能。
不過,它也帶來了飛行控制上的巨大挑戰。俄羅斯曾在PAK-DA轟炸機項目中探索類似概念,最終因技術難度過高而放棄。
而如果美媒所講述的內容為真,那就意味著中國不僅造了出來,還將其變為翼展42米、最大起飛重量約50噸的“龐然大物”。
從技術層面看,中航工業在飛控系統上的突破已經通過多種型號的隱身無人機得到驗證。
此前亮相的多款飛翼無人機,顯然為這款大型無人機的研制積累了寶貴經驗。而國產六代機展示的超機動性能,也證明了中國在飛行控制領域的深厚功底。
此外,美媒推測,“GJ-X”可能具備1萬公里以上的航程和超過15噸的載彈量,相當于一架中型轟炸機。
![]()
類似設計的無人機
更關鍵的是,它無需駕駛艙和維生系統,所有空間可用于裝載彈藥或燃料——這意味著它既能執行洲際打擊任務,也能改裝為隱身加油機,為有人機提供支援。
這種“一機多用”的思路,顯然比單一功能的轟炸機更具戰略價值。
從戰略層面看,這款無人機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領先。它標志著中國空軍正在從區域防御力量向全球投送力量轉型。
與此同時,美國的B-21“突襲者”隱身轟炸機仍在測試中。
盡管美軍宣稱B-21是“下一代空中支柱”,但其80噸的起飛重量和不足14噸的載彈量,與“GJ-X”相比顯得保守。
更讓美媒困惑的是,B-21延續了B-2的常規飛翼布局,而非更具突破性的“曲柄風箏”。有分析認為,這反映出中美在裝備理念上的差異:美國傾向于漸進式升級,而中國更敢于嘗試顛覆性設計。
美國曾憑借B-2在隱身轟炸機領域領先30年,但B-21的“縮水”設計暴露其預算與技術的平衡困境。而中國通過無人化、體系化的路徑,正試圖繞過傳統技術瓶頸,實現“彎道超車”。
![]()
B-2
美國網友的評論更是“扎心”。
在《戰區》報道的評論區,有人直言:“我們軍方高層似乎對此視而不見。”更有人感嘆:“除非有外星科技,否則美國難以應對”“B21還沒有服役,就要落伍了嗎?”
這些言論背后,是美國對隱身無人機體系化作戰的焦慮——當中國將大型無人轟炸機與有人機編組,形成“隱身僚機集群”時,傳統防空系統可能徹底失效。
此外,“GJ-X”的現身,也讓外界對傳說中的“轟-20”有人隱身轟炸機產生新的猜測。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可能采取“有人機指揮+無人機突擊”的雙線戰略:體型較小的轟-20專注于指揮與偵察,而“GJ-X”這類大型無人機負責火力投送。
這既能降低有人機的成本和風險,又能通過規模優勢壓制對手。
中國近年來在飛翼無人機領域進展迅猛——從攻擊-11到“彩虹-7”,多種型號先后亮相。
而“GJ-X”的規模和技術復雜度,標志著中國已將無人機從戰術輔助角色提升至戰略核心裝備。
![]()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GJ-X”無人機得到證實,也不過是中國航空工業“冰山一角”。當前,中國在先進軍用飛機領域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
從六代機驗證機到各種隱身無人機,研發速度令西方專家驚嘆。美國《戰區》網站也不得不承認,中國航空工業的進展“令人眼花繚亂”,再也無法被輕視。
未來局勢的發展已經清晰可見:美國在隱身轟炸機領域的技術優勢正在迅速消失。B-21尚未服役就面臨被超越的尷尬境地,而中國通過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的新理念,很可能開創隱身轟炸機的新時代。
當全世界都在期待轟-20揭幕之時,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在另一個維度上布下了更大的棋局。這盤棋的勝負,或許在轟-20正式亮相之前就已經注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