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晚年說啥都不肯刮胡子,眾人不解,鄧公:他想毛主席了!
1993年,王震當時已經年過八旬,身體大不如前,經常因為病重昏迷住院。這一年,王震住院時身體已經到了難以支撐的程度,人生也進入了最后的階段。
![]()
為了給王震治療,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教授、醫生全都參與其中,家人們也都陪在王震的床邊護理,希望王震能夠挺過來。
彼時,王震仍然留著很長的胡子。王震一生都對胡子很珍視,平日里精心呵護。在中國的傳統思想里,對胡子也存在很大的情懷,認為胡子是男子漢的尊嚴,更是留胡須者對外的意志傳達,所以有蓄須明志的先例。
王震留胡子,無論是以前在部隊里,還是在工作中,甚至在家里也沒有人阻止。但時過境遷,如今的情況下,胡子已經成了干擾治療的存在,必須要全部清理干凈才行。
王震住院以后,對胡子的打理自然不如從前,幾天下來就蓬亂不堪,早沒了往日的光澤。如此茂密蓬亂的胡須,長時間不清洗打理的情況下,很容易滋生細菌。無論是日常的生活中,細菌會對皮膚造成不好的影響,還是在手術過程中,胡須內的細菌可能會給創口造成麻煩,都得不償失。
基于這種考慮,護士找到了王震的子女,提出了讓王震剪掉胡須的建議。王震的子女聽了以后,認為此事并無不妥,出于對父親健康的關心,和父親說了剪掉胡須的想法。原本王震的子女對這件事并未太在意,畢竟剪掉胡須是很日常的事情,結果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王震得知自己的胡須要被剪掉時,態度立刻嚴肅起來,堅決不肯剪。無論在場的眾人如何解釋,王震都不聽,執意要留著胡須。王震的態度很堅決,情緒逐漸激動起來,再爭執下去肯定不妥,眾人便暫時安撫了王震的情緒。
但胡須不剪掉,細菌滋生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在場眾人又都不理解,王震為何對自己的胡須如此在意?難道剪掉胡須比救自己的命還重要嗎?
為此,王震孝順的子女們專門去拜見了鄧公,向他尋求幫助。他們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去找鄧公,是因為鄧小平與王震的交情深厚。尤其是在鄧小平最艱難的那段歲月里,王震將軍是無懼各種顧慮,敢和鄧家保持來往的人之一。
![]()
王鄧兩家革命情誼深厚,王震與鄧公的私交甚篤,如今王震堅持不剪胡須,他們找鄧公求助還真是找對了人。當鄧公得知他們的來意后,沉思了片刻,這才緩緩開口,語氣凝重的表示,王震這不是固執,而是想念毛主席了!
說起王震與毛主席之間的交情,還要追溯到1926年,王震當時才18歲,擔任粵漢鐵路長沙段的糾察隊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到了負責護送毛主席回長沙的任務,這便是兩人首次見面。多年以后,王震提及自己首次與毛主席見面時仍然印象深刻,愿意稱之為自己一生“最高興的事”。
在此期間,兩人進行了一次談話,王震在此次談話中,被毛主席的高瞻遠矚的目光和獨到的見解所折服,而毛主席也對這位叫王震的年輕人印象深刻,認為王震是辦實事之人。
時隔五年之后,兩人再次于瑞金見面。當時王震是湘贛蘇區代表,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需要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毛主席見到王震時很高興,第一時間就認出了他,兩人進行了第二次談話,毛主席給王震指導了工作。
1941年,王震率領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彼時,正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我軍很多部隊的補給出現嚴重困難,尤其是陜北的貧瘠地區,百姓自己生存尚且艱難,根本負擔不起太多的部隊。
如果長此以往,不僅打不了仗,就連現有的軍隊可能都要裁軍,這顯然不符合抗日形勢。為了保存抗日力量,生存成為燃眉之急,而不能依靠老百姓的情況下,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自給自足,毛主席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
![]()
三五九旅能征善戰,在王震的帶領下打了很多勝仗,在軍中的地位很高。但打仗是打仗,開發是開發,這根本就是兩回事兒。王震率領三五九旅進入南泥灣搞開發這件事兒,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無數雙眼睛都盯著王震的三五九旅。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這一仗”打的漂亮,對部隊自給自足的行動將給予極大的鼓舞。但若是此舉失敗了,影響自然也相當巨大,畢竟連三五九旅都做不成的事情,其他普通部隊肯定會信心受挫,所以王震當時頂著的壓力很大,毛主席對王震的期待也很高。
開荒南泥灣,這件事千難萬難,但王震的帶頭作用很到位,遇到困難總是第一個沖上前。無論是荊棘還是沼澤,第一個沖上去的一定是王震。
開荒和打仗一樣,都需要有人帶頭沖鋒,鼓舞士氣,王震做到這一點了,打仗能沖鋒,開荒也能沖鋒,日夜不停的干,硬是創造了奇跡,把不毛之地給打造成了“陜北好江南”,糧食產量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還有大量的結余上交邊區,一度把年產量給拔高到900萬斤,這在當時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產量,為我軍解決了大難題。
開荒南泥灣到底多難?從王震的胡子就能看出來,他從第一天進入南泥灣開始,就當眾表明了態度,只要一天不開荒成功,就一天不剪胡子。所以,王震的胡子就是南泥灣開荒進度的“晴雨表”,備受三五九旅的將士們關注。
開荒成功的那一天,王震的胡子已經又長又茂密了,有人打趣王震,稱王震的胡子比地里的莊稼還茂盛。毛主席接到消息那一天,別提有多高興了,稱這是“最滿意的事”。經此一事后,王震的名氣更大了,王震的胡子也出了名,成了不服輸精神的代名詞。
1946年,王震與毛主席在延安見面。這一次見面,毛主席等領導人親自迎接王震,因為王震率領南下支隊北返延安,被譽為“第二次長征”。
![]()
當年毛主席給王震安排任務時,直言了此次任務的風險極大,有全軍覆沒的風險。王震聞言,沒有半點猶豫,直接領了任務,并堅定地告訴毛主席,自己會像柳樹一樣,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這份覺悟與堅定,讓毛主席也不禁為之動容。
如今,王震率領南下支隊經歷千難萬險,終于完成了北返延安的任務,毛主席自然是又激動又高興。王震此時更是激動不已,迫不及待的與毛主席見面。但讓毛主席吃驚的是,王震續起了長長的胡須,長度差不多快一尺了,隨風飄舞。
毛主席問起胡子的事情,王震爽朗大笑,將事情來龍去脈講給了毛主席。原來,王震此次肩負重任,前路兇險,但他仍然像往常一樣,凡事身先士卒,做全軍的表率。為了激發將士們的斗志,王震當眾表示,只要一天不能率部抵達延安,他就一天不剪胡子,這才有了如今的飄逸胡須。
毛主席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對王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還順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王胡子”。有了毛主席欽點的綽號,王震的胡子就更出名了,全軍都知道王震的胡子象征著一往無前,敢打敢拼!
![]()
1949年,毛主席布置的進軍新疆的任務,王震還是出色完成了。他率領第一兵團不負使命,開展了“第三次長征”,一路高歌猛進,馬步芳和胡宗南全都是他的手下敗將。第一兵團的兵鋒所向,戰無不勝,大軍飲馬新疆甘肅的邊境,讓敵人抱頭鼠竄,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所以,王震的一生,幾乎都和毛主席有關。他一生的三次長征,也都是在毛主席的戰略部署下得以實現。王震敬仰毛主席,兩次艱難的任務又都與胡子有關,胡子成了王震的重要回憶載體,只要他看到自己的胡子,就能想到曾經的往事,就能想起毛主席!
正因為鄧公了解這些歷史過往,才對王震的想法最是清楚。王震子女得知這一切后,也終于理解了父親。臨行前,鄧公叮囑王震的子女,不要讓王震剪胡子了,就讓他留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