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熙熙皆為買房,天下攘攘皆為還貸。
“我終于還清了房貸,現(xiàn)在這房子徹底是我的了,但是我已經(jīng)住了很多年!”70歲的美國老太太感慨道。
“我終于攢夠了錢,可以全款買房了!可惜我住不了幾天。”同齡的中國老太太說。
美國人傾向“先享受,后付款”,把房貸當作長期、可控的杠桿;中國人更習慣“先儲蓄,后擁有”,把無債一身輕當作最大安全感。
故事背后,是中美兩國人對待債務與消費截然不同的觀念。
截至今年最新數(shù)據(jù),個人房貸余額方面,中國達到37.74萬億元人民幣,而美國則為12.94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93萬億元。
這些數(shù)字,最終都轉(zhuǎn)化為普通人每月必須面對的月供壓力。
于是,問題回到每個人面前:房貸,究竟是財富增長的“杠桿”,還是壓垮生活的“枷鎖”?
![]()
![]()
債務的本質(zhì),是時間與風險的定價權(quán)爭奪。
有人說:“中國居民用30年青春換磚頭,美國主管部門用印鈔機買時間。”
微博上的一個對比案例,直觀折射出中美債務模式的巨大差異。
深圳程序員@小A透露,自己月薪3萬,卻背了2萬房貸,每月靠信用卡“續(xù)命”,堪稱“房奴界的996戰(zhàn)士”,但是最終“被深圳的雨澆滅買房夢”。
而紐約出租車司機@老杰克,2008年因房貸違約失去房子,2020年卻憑借主管部門發(fā)放的1.2萬美元紓困金,成功開了一家小便利店。
很多打工人在疑惑:為了供套房,把日子過成“996”或者“007”,不可謂不努力,但是生活還是過成一張月供單了,日子怎么變成了這樣?
![]()
究其原因,是城鎮(zhèn)化的高速發(fā)展。
2000 - 2020年,20年間中國城鎮(zhèn)化率從36%升至64%,1.2億人涌入城市。
人口的聚集催生出大量住房剛需,房地產(chǎn)開始蓬勃發(fā)展。2016年,房地產(chǎn)投資占GDP的8.3%。
買房成了家家戶戶的日常話題。
此后,中國開啟全民買房時代,在政策扶持下,居民杠桿率僅用8年就暴漲32%(2015 - 2023年從30%升至62%),此時也是房地產(chǎn)的黃金期,貸款買房成為人們?nèi)粘#績r也開始暴漲。
什么是居民杠桿率?
簡單來說,就是居民總債務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即家庭償債能力,意味著口袋里的錢還沒賺到,就已經(jīng)被房貸、信用卡等掏走大半。
38.6萬億房貸背后,是14億人平均每人背負2.7萬債務,且中低收入家庭占比超60%。
居民杠桿率,同樣是上升40% (從20%升至62%),在中國僅用短短11年(從2012年到2023年),而美國用了40年(1950 - 1990年)
從數(shù)據(jù)上看,中國整體債務約為12萬億美元,債務率在65%左右,對比美國,不算太高。
但是,數(shù)字背后是居民個人的房貸負擔,全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已到38萬億元人民幣。
反觀美國,截至今年,美國債務已高達36.2萬億美元,疊加地方債務后,突破40萬億美元,相當于每個美國公民背負12萬美元債務。
當之無愧是全世界最大的“欠債大戶”。
![]()
早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后,美國推出各種貸款促進消費,導致居民杠桿率升到99.8%,每個家庭都在入不敷出。
到了2008年,美國發(fā)生次貸危機,美聯(lián)儲不得不購買2.5萬億美元國債,將居民杠桿率從99.8%壓至75.5%,而國家債務卻一路飆升至GDP的120%。
從數(shù)據(jù)上看,人均房貸/GDP,美國為312%(25萬/8萬),中國為208%(2.7萬/1.3萬),美國負擔是中國的1.5倍。
誰更勝出一籌?一時難以分出高下。
對此有網(wǎng)友總結(jié):“深圳的程序員在為30年房貸焦慮,華爾街的交易員正抓緊時間計算著國債收益率的波動。兩國的債務游戲,一場關(guān)于‘誰在為未來買單’的終極博弈。”
![]()
談及居民債務,房貸是無法回避的核心。
資料顯示,美國債務重心偏向國家,而中國則更多壓在百姓身上。
![]()
這種差異在房貸政策上表現(xiàn)得更直截了當:在美國很多地方,房貸采取“無追索權(quán)”模式。
一旦借款人斷供,銀行只能把房子拿去拍賣“止損”,拍不夠的部分,壞賬由銀行自己咽下去,損失由銀行自行承擔,借款人拍拍屁股就能走人。
而在中國,房貸多為“有追索權(quán)”類型。
房主一旦斷供,銀行不僅能把房子拿去拍賣,還能繼續(xù)向借款人追討未還清的貸款差額。
想要保住房子,采取‘父債子還’的方式也是可以的,一套房子透支了幾代人的存款。
![]()
從貸款利率看,美國是固定利率。
借款人從貸款之日起,利率是多少,未來30年都不會變,不受市場變化影響。
在中國,房貸利率并非固定,而是隨市場利率波動。一旦利率上調(diào),月供將隨之攀升,還款壓力也會陡然增加。
在買房首付方面,中美兩國也存在明顯差異。
在中國,買房得先掏一筆不小的“首付款”:首套房普遍要準備20% - 30%房款,二套房更是動輒50%以上,首付門檻依舊不低。
而美國,首付比例就普遍較低,一般為20%。
甚至在某些貸款計劃下,首付可以低至5% - 10%,讓更多人買房更輕松。
![]()
債務雖然多,但是債務本身并不可怕,關(guān)鍵如何使用,是否能促進國民生產(chǎn)。
在這一點上,中美兩國也是截然不同。
美國把大量資金投入軍事霸權(quán),用于維持美國‘世界警察’的身份。
![]()
2025財年8952億美元國防預算中,492億美元用于核力量升級,99億美元用于強化亞太軍事部署。
這種“先顧槍炮再管面包”的玩法,直接讓2025年的債務利息漲到1.13萬億美元,頭一回超過了軍費。
僅在升級核武器、在亞太地區(qū)增加軍事部署等方面,就耗費了巨額資金。
而中國,是眾所周知的“基建狂魔”,很多都轉(zhuǎn)化成了實實在在的基礎(chǔ)設(shè)施。
![]()
比如京滬高鐵,不僅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自身還能每年盈利上百億。
還有遍布全國的5G網(wǎng)絡,這些基礎(chǔ)設(shè)施都是國家的“底氣”,為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堅實保障。
![]()
總而言之,中美兩條路,各有各的不同。
但是,未來誰能更好地把債務轉(zhuǎn)化成能讓全民都享受到的福利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誰就能笑到最后。
說到底,欠錢不是目的,把日子過得更好才是。
參考文獻:
1. 一南講座《美國主管部門扛120%債務,中國居民背38.6萬億房貸,誰能笑到最后?》
2.新華網(wǎng)《超20省份落地執(zhí)行 房貸首付比進入“15%時代”》
作者:溪月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