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消息顯示,在連續2天發生激烈交火后,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聲明稱:應阿富汗政府的請求,兩國已同意臨時停火48小時,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場突如其來的停火背后,是巴基斯坦空軍昨日持續一整天的猛烈空襲。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等媒體報道,15日,巴基斯坦再次出動JF-17梟龍戰斗機和F-16戰機,對阿富汗全境多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包括首都喀布爾、塔利班大本營坎大哈、邊境城鎮斯賓博拉克。
社交媒體流傳的畫面顯示,喀布爾白天發生巨大爆炸,濃煙騰空而起,當地居民驚呼“巴基斯坦戰機突破了防線”。
據巴方統計,空襲精準摧毀了坎大哈省第4營和第6邊境旅的軍事基地,以及斯賓-博達克的營級總部。
![]()
還有消息稱,阿富汗塔利班情報負責人阿卜杜勒·哈克·瓦西克在空襲中喪生,若屬實,將是塔利班高層遭遇的沉重一擊。
對此,巴基斯坦軍方指出,行動針對的是阿富汗境內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裝(下稱“巴塔”)及庇護他們的阿富汗塔利班部隊。
巴方在聲明中特意使用“阿富汗塔利班當局”而非“政府”,暗示對其合法性的保留態度。
而阿富汗塔利班還試圖淡化打擊效果。發言人扎比烏拉·穆賈希德聲稱喀布爾爆炸是“油罐車事故”,但現場視頻和多方信源均指向空襲。
這種回應反而暴露了塔利班的困境:面對巴基斯坦的空中優勢,他們既無力攔截,也難以承受輿論對“無能”的指責。
所以,在空襲后僅數小時,阿富汗塔利班便主動要求停火。
巴基斯坦以“外科手術式打擊”證明,其空軍可隨時深入阿富汗腹地。
![]()
巴基斯坦依靠空中優勢實施“降維打擊”:JF-17梟龍搭配雷石-6滑翔制導炸彈,F-16執行護航任務,無人機負責偵察與補刀。
這種組合在缺乏防空體系的阿富汗如入無人之境。
而阿富汗塔利班,雖擁有美軍撤離時留下的“遺產”——4萬輛悍馬軍車、防地雷反伏擊車、M113裝甲車,以及大量單兵武器和夜視儀,但這些裝備主要適用于地面游擊戰。
面對空襲,塔利班部隊只能被動挨打,甚至出現“坦克被繳獲”的傳聞(盡管未獲證實)。
阿方曾公開展示所謂繳獲的巴軍步槍、軍服等“戰利品”,卻被質疑是宣傳手段,因視頻中僅見輕武器,未見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
然而,地面戰仍是阿富汗的底牌。
巴基斯坦深知,一旦深入阿富汗境內,可能重蹈美蘇“帝國墳場”的覆轍。因此,巴軍選擇“見好就收”,以空襲施壓而非占領,既避免陷入泥潭,又最大化威懾效果。
![]()
48小時停火是雙方權衡利弊的結果。
這種對抗對雙方皆是消耗:巴基斯坦經濟難以支撐長期戰爭,阿富汗的重建進程也將被徹底打斷。
但停火≠和解。雙方核心矛盾仍未解決:
- 反恐責任之爭:巴基斯坦要求阿方徹底清除巴塔,而阿富汗堅持“內政不容干涉”。
2025年以來,巴塔在巴基斯坦境內發動超過200起恐怖襲擊,導致460多人死亡,甚至14名校級軍官陣亡。
- 就在本輪沖突前,巴塔在古勒姆地區伏擊巴軍車隊,造成16名士兵死亡。這也成了此輪沖突的導火索。這種僵局最終演變為軍事攤牌。
2. 邊境安全機制:缺乏互信的雙方如何共建邊境管控體系?歷史爭議的“杜蘭德線”仍是定時炸彈。
3. 地區勢力介入:印度與阿富汗的密切關系令巴基斯坦如鯁在喉,而美國對阿政策也存在變數。
若48小時內談判破裂,沖突可能升級為“有限戰爭”——巴基斯坦繼續以空襲打擊高價值目標,阿富汗則通過代理人戰爭在巴境內制造動蕩。
![]()
那也就意味著,2國又將進入新一輪“消耗戰”。
阿富汗曾讓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折戟沉沙,但巴基斯坦的空襲揭示了一個新現實:當對手掌握制空權和精確打擊能力時,“山地游擊戰”的屏障正在失效。
塔利班需要重新評估:在無法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如何應對“非對稱戰爭”的升級?
對巴基斯坦而言,此戰驗證了中巴裝備的實戰能力。JF-17梟龍與國產制導炸彈的配合,不僅成本低廉,更避免了受制于西方武器出口條款(如F-16的使用限制)。
停火協議簽署時,喀布爾的硝煙尚未散盡。阿富汗塔利班在談判桌前低頭,不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戰斗意志,而是發現:巴基斯坦的空軍實力挺強。
而巴基斯坦也清醒地意識到,炸彈只能夠換來暫時的妥協,炸不出長久和平——除非雙方愿意在談判桌上,真正解開那個糾纏了百年的死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