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多精彩內容請下滑至文末查看】成都雙流機場的 C919 客機鈦合金機頭窗框引發關注,這項由 3D 打印技術制造的部件,生產周期僅 55 天,成本是歐洲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材料利用率從不足 10% 躍升至 85%。背后是團隊 30 年的技術攻關,這項已應用于航空、消費電子等多領域的技術,如何改寫全球制造格局?核心突破源于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的成熟,該技術成功解決大型構件開裂難題,2012 年便斬獲重要技術獎項,如今仍在持續迭代。西北工業大學憑借此技術可一次打印超 5 米的鈦金屬飛機部件,性能堪比鍛件。在航空航天領域,運 - 20 襟翼滑輪架用 6 公斤材料實現 15% 減重,長征火箭核心部件強度提升 20%;消費電子中 0.15 毫米厚的鈦合金鉸鏈能承受 40 萬次開合,汽車金屬中框讓車身剛度提升 35%。 更值得關注的是,配套鈦合金材料以 489 兆帕?立方米 / 噸的比疲勞強度刷新世界紀錄。企業通過千臺級設備集群推動鈦合金粉末降價 60%,設備國產化率達 85%,形成完整產業閉環,在空客 A350 部件招標中憑價格與周期優勢中標。 我國用二十年完成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技術跨越,3D 打印技術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從航空航天到民用領域的廣泛應用,再到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彰顯,印證了技術創新是高端制造的核心驅動力,更夯實了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信息援引自——澎湃新聞?澎湃號(科技)文章名:《從殲 - 20 到 C919:中國 3D 打印如何改寫高端制造規則》內容:串聯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應用案例,分析王華明團隊技術如何解決殲 - 20 起落架、C919 機頭部件的制造難題,同時解讀鉑力特等企業構建的 “材料 - 設備 - 應用” 全鏈條優勢,呼應你所述的 “全產業創新” 與 “成本破解” 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