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太行,
湯湯汾水,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華夏文明基因代代相傳。
8月22日,
山西省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發布儀式
在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儀式現場,
正式發布了全省文化傳承發展
15項典型案例及5項入圍案例。
這些案例集中展示了
我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的豐碩成果。
文博山西
將陸續推出介這20個案例詳情,
今日推出第四個典型案例。
![]()
▲發布儀式現場
![]()
▲山西晚報2025年8月21日報道版面
持續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
彰顯“錦繡太原”歷史文化特色
太原市文物局
簡介:
太原市厚重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文化遺產,是錦繡太原的一張金名片,也是加強文物博物館工作,促進文化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近年來,在太原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太原市文物局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保護方針,將博物館作為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突破口,通過制度先行、規劃引領、多方參與、逐項推進、重視人才、交流互鑒等六方面措施,切實提升太原市博物館數量質量,傾力建設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之城,建起包括41座備案博物館和65座類博物館的現代博物館體系,掀起了“到博物館打卡去”的社會新風尚。
![]()
▲山西晚報2025年8月21日報道版面
太原,是一座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館藏文物18198件(套),總計逾25萬件。同時,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541處,其中38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太原市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傾力打造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之城”,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建設成效與創新實踐。如今,太原市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06座,每5.1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到博物館打卡去”成為人們的時尚,生動詮釋著“錦繡太原”的獨特魅力。器晚期龍山時代大型聚落城址的都城規制、天文智慧、禮樂文明,從地下“走”到眼前。
![]()
▲太原市博物館
![]()
制度+規劃,政策保障不斷完善
![]()
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與科學規劃。目前,太原市博物館事業科學發展已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政策保障體系。
2020年,經山西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太原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博物館領域地方性法規《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通過省級立法的形式保障博物館建設,有效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2021年,出臺《太原市非國有和行業博物館市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事業建設熱情,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統籌推進不同領域、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類型博物館均衡發展。2022年在全國率先出臺《太原市類博物館培育發展管理辦法(試行)》,按照“篩選入庫、梯隊培育、提質升級、正式備案”的基本思路,引導類博物館逐步達到博物館登記備案條件,不斷夯實太原市博物館事業發展基礎,實現太原博物館數量與質量的雙提升。
![]()
▲雙塔博物館
除上述政策引導,太原市編制《太原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規劃》,為太原市博物館之城科學發展提供依據,梳理規劃基礎、提出合理目標,對博物館之城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并提出多項重點任務,引領推進太原市博物館之城科學建設。規劃遵循“完善體系、強化結構、均衡布局、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館城融合”的原則,以“唐風晉韻錦繡太原”為特色定位,強化文博資源的梳理整合,彰顯錦繡太原文化資源特色,最終形成一座“文化濃郁、特色鮮明、活力創新、享譽盛名”的“博物館之城”。
該規劃明確了依托晉祠、晉陽古城遺址等國有博物館展示晉陽文化,依托太原市博物館、雙塔博物館等展示千年府城文化,依托各個歷史時期的太原紅色文化遺產展示紅色文化精神,依托工業遺產展示太原作為新中國重工業基地的歷史地位,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資源展示三晉非遺民俗文化,脈絡不可謂不清晰。
2025年8月1日施行的《山西省支持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再次明確,加快建設古建筑、黃河、長城、壁畫、戲曲、西陰等富有山西特色的標志性專題博物館,支持太原、大同、晉中、臨汾、晉城打造“博物館之城”。這意味著博物館建設迎來政策紅利,進一步促進山西各地的博物館事業“活起來”“火起來”。
而太原,先行一步,“百館之城”已經穩穩落地。
![]()
▲晉祠博物館
![]()
鼓勵多方參與,盤活各類文化資源
![]()
在政策引領和規劃設計下,太原市積極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盤活各類文化遺產資源,推進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化。
![]()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
一方面,印發《太原市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認養政策實施細則》,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本體的安全防護修繕、歷史風貌維護、博物館建設等活動。如,晉源區以太原古縣城為依托,簽訂認養協議,充分利用古縣城內文物保護單位,建設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打造博物館集群。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群眾身邊博物館”建設。修繕開放唱經樓、關帝廟、普光寺、文殊寺等府城文物10余處,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群眾身邊博物館和城市會客廳,充分利用太原市歷年保護修繕的文物遺存,展示太原特色文化,讓文化遺產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逐步推進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等建筑遺產的博物館化利用,因地制宜探索有效可行的建設模式。
![]()
▲太原市關帝廟博物館
同時,積極探索“總—分館”協同發展模式,以府城和晉陽古城遺址片區為重點,推動核心博物館引領周邊文物保護單位建設分館,促進館際資源流動,形成博物館集落或集聚區,逐步實現了文物保護單位的可持續性“博物館化”利用。
文物是博物館建設的基礎和支撐,山西省作為文物大省,在建設“博物館之城”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于省內其他市來說,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秦建軍認為,太原市建設“博物館之城”的經驗是可復制的。“讓文物活起來,講好本土特色文化,是山西文物工作者的一大任務。太原市文物局推進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建筑的博物館化,讓文物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和利用,這是全省共有的資源特長,也是全省博物館建設的突破口。我們想充分利用文物建筑等各類資源建設博物館,逐步推動全域布局優化均衡,營造‘館在城中,城在館中’館城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秦建軍說。
![]()
▲太原市太山博物館
![]()
立足特色,提升博物館數量和質量
![]()
太原市在擴大博物館規模的同時,始終將提升內涵質量和專業水準放在首位。秦建軍表示,在博物館建設上,太原市穩步推進山西古建筑博物館建設項目,建成開放北齊壁畫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大力推進晉陽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傳承城市歷史,打造文化新地標。2024年5月,太原市博物館、晉祠博物館成功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實現市屬一級館“零的突破”,晉商博物院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山西烽火抗戰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目前,太原市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06座,包括備案博物館41座,類博物館65座。
在提升博物館數量與豐富類型方面,大力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博物館建設。面向民間藏家、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上門主動服務,將太原孟家井陶瓷藝術博物館、山西琺華琉璃博物館等已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社會機構納入類博物館范疇,引導類博物館逐步達到博物館登記備案條件。
![]()
▲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
近年來,太原市將陳列展覽作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太原歷史文化的根本途徑,持續推出精品文物展。2021年至今,推出“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天下晉商”“晉祠——中國祠廟園林之典范巡展”等150余場展覽。其中,晉祠博物館“萬古一脈——晉祠博物館基本陳列”、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復興路上·國寶歸來——天龍山佛首回歸特展”榮列國家文物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此外,太原市各博物館還加強館校合作,發揮教育功能,2021年至今,舉辦線上線下活動2500余場。晉祠博物館“晉心遠揚——晉祠文化遺產傳承及旅游體驗綜合項目”入選2022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十佳案例。太原市博物館“晉陽榮耀”主題研學實踐活動入選全國首屆“文化遺產研學優秀案例”,“何以山西”博物館主題研學入選全國首屆“文化遺產研學十佳線路”。
![]()
▲晉商博物院
![]()
重視人才,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
![]()
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太原市多措并舉不斷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
太原市在深化機構改革中,克服全市機構編制大幅縮減的困難,不僅保留而且單獨設立了太原市文物局,并增設正縣級事業單位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在文物局機關增設革命文物科,增編3人,核增全額事業編制30名,全部用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
2021年以來,為基層文博單位引進招錄69名專業人才,進一步充實一線文博隊伍,并定向培養20名文物全科人才輸送各縣區,有效緩解了基層人才短缺問題。2022年成功申領國家文物局考古團體領隊資質,填補了太原市在該領域的空白。同時,高度重視講解員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待遇。按照《太原市文物系統合同制講解員薪酬管理辦法(試行)》,為優秀合同制講解員提升薪酬待遇。
對太原建設“博物館之城”,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在博物館之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逐步形成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為骨干、非國有博物館為支撐、類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建立起主題鮮明、門類齊全、脈絡清晰、布局合理的博物館之城構架。未來,我們將充分利用歷史悠久、遺存豐厚的太原府城、明太原縣城、西山文化旅游經濟帶等區域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打造高質量的博物館集群,彰顯‘錦繡太原’歷史文化特色,提升太原文化品位、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貢獻力量。”
![]()
▲太原市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
(圖文來源于“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