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圣火的“源火”采集,是中國科技的一次炫技。
2025年10月9日上午,廣州市南沙區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秋天的海風依然熱烈。在“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的見證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種采集儀式舉行。
圣火的“源火”,來自1522米的深海。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下潛到深達1522米的海底,機械臂以毫米級的精度采集可燃冰,在降壓作用下分解產生甲烷氣體。然后利用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通過特殊裝置在深海引燃“源火”。
1522米,這不是一個人類輕易能夠抵達的深度。一次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舉辦的體育盛會,用這種“不可思議”的采火方式,實現了全球大型綜合運動會的歷史性突破。
“不可思議”的背后,實則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更暗藏著一組“1234”密碼。
這團火,究竟有何不同?
深海之火,灣區的精神名片
當十五運會與殘特奧會的圣火籌備工作提上日程時,粵港澳大灣區沒有選擇傳統的“地表取火”模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1522米深的南海海底。
這場由廣州牽頭的“深海取火”,成為了一次用硬核科技詮釋辦賽理念的公開亮相:“海馬”號深海機器人潛入1522米深海,點燃可燃冰作為賽事“源火”,將“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理念,燃進了中國體育史的新坐標。
![]()
海馬號準備下潛/廣州日報記者 莫偉濃 攝
在世界體育賽事的火種敘事里,每一簇火焰都是主辦地的“精神名片”。這一次,粵港澳大灣區把火種的源頭拉到了人類難以觸及的深海,見證著深海科技與體育精神的交融。
回溯到2024年6月,當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坐在一起時,一個大膽的想法很快成型:用可燃冰取火。
可燃冰,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長得像冰,點著了卻能燒出旺盛的火焰,燃燒后只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是名副其實的清潔能源。選它當“源火”,既扣住了“綠色辦賽”的題,又能借著全運會的舞臺把海洋能源領域的積累向世人展示。
沒人敢輕視這次取火的技術分量。中國科學家、工程師們研究可燃冰快30年了,2017年就成功進行了全球首次海域試采,2020年又刷新了試采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早已不是“跟跑者”的角色。
![]()
冷泉噴口溢出的可燃冰在“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機械臂上聚集/閆樨霖 攝
在海底想找到冷泉噴口,有一種“大海撈針”的感覺。而這次挑大梁的“海馬”號,是個配有多種傳感器的“國之重器”——4500米級的深海遙控潛水器(ROV),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的標志性成果,2014年通過海上驗收,打破國外在大深度無人潛器領域的壟斷,實現了“零的突破”。
讓它去取火,是虎將出馬。
2025年9月18日,這場“深海闖關”的關鍵一刻,“海馬”號像個精準的深海使者,穩穩下潛到1522米的海底滲漏點,機械臂以毫米級的精度采集可燃冰,降壓分解產生甲烷氣體成為“源火”氣源,并利用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在深海引燃。
![]()
“源火”穩定燃燒并由“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從海底帶回/閆樨霖 攝
瞬間光芒熠熠。
當甲烷氣體在深海燃起橙金色火焰時,不僅是賽事“源火”的誕生,更是在體育儀式的外殼下,悄然完成了一次技術突破。
更妙的是科研人員埋下的“時間膠囊”:在這次“源火”的采集點布設了一個永久基點定位標。這個沉入海底的金屬標記,像一個時空坐標,把運動會的儀式感和深海科技的突破綁定在了一起。
![]()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布放”源火“采集永久基點定位標/張亞念 攝
多年后,再提起這次取火,人們不僅會記得圣火,更會記得中國曾在這個深度,用自己的裝備完成過一次科技與體育的跨界嘗試。為了記錄這一切,團隊還專門自研了深海超高清設備,清晰地拍下了每一個細節。
整個儀式里,沒有冗余的環節,敘事核心就三樣:高端深海裝備、能源探測技術、清潔能源樣本。
這也印證了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年在海洋經濟上的布局,無論是超深海探測還是清潔新能源,高端無人深海裝備還是采集引燃關鍵技術,一切都借著這簇火焰,清晰地呈現在了所有人面前。
灣區之火,暗藏一組密碼
當深海之火被護送登陸,整個敘事重心也悄悄轉向了“協同”與“傳承”。2025年10月9日上午,采火技術團隊代表手捧“源火”盒呈遞到廣州市委主要負責同志手里時,盒內火焰邊緣流轉的弧光,仿佛把南海數百萬年的地質脈動都裝了進去。
![]()
科研人員利用引燃棒將“源火”移至源火盒,將其保存在船上特定區域/廣州日報記者 莫偉濃 攝
在全場的注視下,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殘聯、廣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共同點燃火種盆。
圣火熊熊,金色火焰升騰的軌跡,恰好與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遙相呼應。
那些跨越天塹的工程,是灣區“互聯互通”的硬基建,而這簇源自深海的火焰,是灣區“科創協同”的軟實力。兩者融合在一起,正好詮釋了大灣區的發展邏輯,既能架起連接陸地的橋,也能探透連接未來的海。
這次取火,不止是一個體育儀式。它是廣州用科技為運動會寫的一幕“開場白”,是粵港澳大灣區向外界遞出的“新名片”,更是中國把深海實力、綠色理念裝進大眾視野的一次“巧思”。
![]()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潛入海底/陳馳 攝
若要拆解這次深海取火的“與眾不同”,其實藏著一組清晰的“1234”密碼——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天時、地利、人和的精準咬合。
“1”是一片海的選擇,把目光鎖定在了南海,這是能承載1522米深海可燃冰采集、見證中國海洋科技實力的“硬核海域”。“深海取火”,成了獨屬于灣區的地理標識。
”2”是一舉兩得——用同一簇深海之火串聯起十五運會、殘特奧會兩場賽會的精神內核,恰好呼應了“共享辦賽”的理念,也讓科技的含金量加倍釋放。
“3”是三地協同的底色。粵港澳三地聯動辦賽,本就是本屆盛會的最大特色。正是因為三地在理念、資源上的同頻,才有了把深海科技納入體育儀式的魄力,展現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粵港澳三地的團結協作和奮發進取。
“4”則是四城聯動。若說“3”是粵港澳的宏觀協同,那“4”便是廣深港澳四個核心城市聯動的具體落地。這四個城市像齒輪一樣咬合,并將在11月以“四城同傳”的形式進行火炬傳遞,讓“深海取火”成為了整個灣區的集體亮相。
再看天時與地利,更是踩準了節奏。金秋十月,十五運會開幕倒計時30天的緊迫感,讓公眾對火種采集的期待值拉滿。
![]()
靠泊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而火種采集的地點定在廣州南沙,更不是偶然——這里不但是灣區之心,更是廣州海洋經濟的核心區,有“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常駐的科考碼頭,是“深海取火”的最佳物理落點,也是夢想實現的啟航地。
最關鍵的“人和”,藏在儀式內外的細節里。粵港澳三地主官共同參與火種點燃環節,傳遞出“三地一心辦盛會”的信號,讓這簇來自深海之火,成為連接人心、見證融合的紐帶。
這組“1234”密碼,是灣區把天時抓得準、地利用得透、人和聚得牢的證明。也正因如此,“深海取火”才能跳出普通體育儀式的框架,成為一次兼具科技高度、協作深度的經典案例。
廣州之火,一路向海掘進
當圣火往后傳遞時,帶著的不僅是賽事的熱情,還有中國科技向深海挺進的決心,以及灣區向未來生長的底氣。
中國經濟的演進如同一部壯闊史詩,它從廣袤內陸筑起工業骨架起筆,寫到沿海地區借全球化東風,以港口為支點、貿易為紐帶,抵達支撐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基本盤的敘事高潮。而今,歷史的筆觸正轉向新的篇章,“海洋經濟”將從藍圖走向現實。
![]()
廣州南沙港碼頭/圖源:圖蟲·創意
硬科技與大裝備的“下海”浪潮,不僅會重塑全球產業鏈的地理坐標,更將在科技標準、貿易規則、金融秩序乃至海洋文化話語權的博弈中,為中國贏得與超大規模經濟體相匹配的國際地位。
這既是百年變局下的必然選擇,更是重塑全球海洋格局的歷史性窗口。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重要議題,政策信號清晰且有力: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兩類主體——一頭是能扛大旗的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另一頭是能啃硬骨頭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海洋經濟浪潮的興起,是內外戰略共振的必然結果。
從經濟基本面看,海洋經濟本身就是無可替代的“新增長極”,涉及的產業門類眾多。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高于國民經濟增速0.9個百分點。同時,占GDP的比重達到7.8%。
更關鍵的是,部分賽道已迎來歷史性機遇。比如船舶制造業,全球船舶老齡化問題顯著,新一輪更新周期疊加綠色轉型需求,催生了新一輪船舶產業發展大周期,而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船舶產業鏈,牢牢握住了產業話語權。
![]()
中船集團廣船國際建造的70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首航/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憂子 攝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下海洋經濟的競爭,早已跳出傳統框架,進入“科技創新+規則制定”的高階對決。
機器人、探測器如何突破深海極限?如何將海洋生態價值轉化為可交易的碳資產?如何在船舶減排、海洋數據安全等領域輸出中國方案?
在這場國家級的“向海突圍”中,廣州的角色尤為關鍵。
這座從大海里“長”出來的城市,從來不是海洋經濟的“后來者”——1800多年的海運史,見證了它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繁華;180多年的現代造船史,奠定了它在海洋裝備領域的工業基因;近100年的海洋科研史,讓它成為我國面向南海的“科研重鎮”。
海洋經濟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循環的廣度與深度,是連接陸地經濟與全球市場的關鍵紐帶。正是廣州這種“歷史積淀+現實實力”的雙重優勢,讓這座城市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競爭中,一開局就站在了前排。
![]()
“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搭載“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在南海北部進行“源火”采集/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廣州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GDP比重始終保持在10%以上,2024年更是以絕對優勢拿下“全省第一”。2024年9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機構發布《中國海洋新興產業指數報告2023》,廣州連續三年位居第一梯隊。
2024年,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次在廣州城市性質中賦予“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定位。
火種采集地南沙是核心區,也是重要承載區,集聚了國家海洋尖端科技力量,包括“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冷泉生態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其中,“夢想”號作為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的大洋鉆探船,具備11000米鉆探能力,代表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最高水平。
實施本次“源火”采集任務的科考船——“海洋地質二號”是一艘多功能新型科考船,也是“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的保障船,其DP-2動力定位、150噸海工吊等設備,滿足了多裝備協同作業的需求。這種“全功能覆蓋”的科考船體系,為海洋科技產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臺支撐。
![]()
海洋地質二號起航/廣州日報記者 莫偉濃 攝
而《廣州市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的出臺,更是為廣州的海洋經濟發展畫好了“作戰地圖”,將海洋領域作為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
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廣州提出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優勢領域集中發力。在文化親海上,廣州還要營造城海交融的嶺南風韻海洋名城。
“探海雄心”是向深海要答案,而“體育精神”是向人類極限要突破,骨子里其實都有著一股不服輸的“突破欲”。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種采集完成后,將分別奔赴港澳廣深4座城市,并于11月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舉行火炬傳遞。
“三地聯動,四城同傳”,它帶著的不只是體育的熱情,還有深海的神秘、科技的底氣,以及是三地擰成一股繩的決心,更是整個灣區向藍色經濟突圍的雄心。
作者 |閏然
編輯 | 李少威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八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