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起,每次人大開會,都有人大代表提出提案,將農村養老金提升至500元/月左右,保證農民老年的最低生活保障。
每次提案后,就會有兩種人跳出來。
一類人說,不應當給農村老人發養老金,他們又沒繳納社會保險,憑什么給他們發;況且他們能種地,自給自足,根本不用發放,現在國家發放的200元/月養老金已經是很好的福利了。
另外一類人說,老人退休后不能創造價值,農村城市都一樣,應當統一標準,每人給4000元/月就可以了。
上面兩類人,前一類是壞,后一類是蠢。
農村老人的確沒繳納當前意義上的社會保險。
中國有1.3億農民涉及到養老問題,這批老人基本就是50-60后。
以一個1960年出生的老人為例。他從年輕時就開始交公糧,到2006年才全面取消,差不多交了30年的公糧,這還不包括當年的三提五統,以及每年的義務勞動。
![]()
![]()
在網上隨便一查,能夠查到的數據是,全國農民通過無償勞動(出義務工)修建的水庫超過8.6萬座,溝渠、道路等等更是無法計算。——這都是那些老年農民曾經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1992年實行個人養老保險制度后退休的城鎮職工,他們退休前的工齡,國家有一個視同繳費的政策。
既然城鎮職工有這個視同繳費的政策,農村老人為什么不能有?
在城鎮工作的工人及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他們退休前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但是,農民同樣也為國家貢獻了力量。
80年代之前,糧食產量并不高,每個人吃的糧食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鋤頭一鋤頭種出來,然后把最好的那部分交給國家。
國家收到農民的公糧后:1.保障城市糧食供應;2.支持國家財政開支;3.發展工業;4.建立國家儲備糧;5.出口創匯。
在1960年代,因為糧食畝產很低,農民要交的公糧大約是人均產量的一半左右。到了1980年代,農民交公糧的比例大約是糧食總產量的三成左右,再加上計劃經濟時期的統購糧,以及三提五統,折合成糧食,有人估算約占糧食總產量的七成左右。
最后,農民自己留下糧食只能勉強果腹,甚至很多地方因為土地產量不行,連果腹都做不到。
工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兩大支柱。到了今天,國家為了糧食安全而保持18億畝耕地的紅線,是為了保證全國人民都有糧吃。
那些說農村老人沒繳納社會保險,不應當發養老金的人,他們是真的壞!
農村老人肯定需要退休金。因為現在農村老人雖然還在種地,但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只能是糧食和蔬菜。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比如水電費、新農合的繳納,以及油鹽醬醋、魚肉和自己沒有種的蔬菜等等,都需要錢,何況現在的物價也不算便宜。另外,冬天要取——夏天要降溫,這些都需要錢。
500元/月,也就是勉強是最低的生活保障。
第二類人說,退休老人退休后沒有貢獻,統統扯平。他們是單純的蠢。
人大代表呼吁的是給農村老人提高退休待遇,而不是拉著其他退休人員一起吃大鍋飯。從實行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至今,已經三十多年,實行后就業的人已經開始陸續退休。
你把他們因為繳納了三十多年養老保險而應得的退休金砍掉一塊,純粹是制造新的矛盾,這種行為就蠢——當然,有一批人是真正應當降低退休金的,是哪些人呢?
假如尤其農村老人有了500元的生活保障,他們的生活必然有極大的改善,這種改善自然是通過消費產生的。
1.3億規模的農村老人,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消費。
有了錢,不用刺激,自然而然就會帶動消費。
反面現階段的農村老人,區區200元的養老金,肯定不足以生活,多數還得依靠子女的接濟才能勉強生活。而他們的子女辛苦工作,既要交社保,還要資助贍養父母,再加上撫養子女、房貸車貸——一份薪水入不敷出,緊緊巴巴,拿什么來消費?
提高農民養老金,表面上是農村老人受益。但是,有了這筆錢,必然減輕他們子女的壓力,壓力降低了,自然會把錢花在其他的地方——子女教育、生活品質,也有了更好的經濟基礎結婚生子,市場就會重新煥發活力。
一舉而多得,何樂而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