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推進婦女全面發展的實踐與成就》白皮書指出,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廣大婦女在數字經濟中綻放光彩,“半邊天”作用充分彰顯。
我國通過頒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開展婦女數字素養教育與技能培訓、發展巾幗電商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廣大婦女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把握機遇、施展才華。為深入理解白皮書相關內容,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記者:白皮書提到了推動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打出了“政策引路、培訓賦能、扶持托底”的組合拳。這些舉措破解了女性參與數字經濟面臨的哪些制約因素,對于推動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的發展起到了哪些積極作用?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靳小怡:這些舉措系統地回應了女性參與數字經濟時面臨的多重挑戰。
“政策引路”破解了傳統觀念和機制層面對女性經濟參與的制約,為女性公平接入數字資源、享受數字服務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等,為提升婦女數字技能和參與度設定了明確目標,創造了有利環境,確保婦女數字素養提升和數字經濟參與成為系統工程。
“培訓賦能”破解了女性在數字經濟中存在的數字技能短板。農村女性、高齡女性等存在數字技能與素養不足的問題,在數字技術的獲取與學習上存在困難。通過開展電商培訓、直播帶貨等課程,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掌握數字工具,從“會用手機”向“玩轉數字”乃至“人工智能+”轉變。有針對性的數字技能培訓能夠幫助女性適應新業態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發揮女性的“軟技能”優勢,如溝通協調、觀察細微、共情力強等,增強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培訓賦能”還通過拓寬女性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和拓展社會關系網絡,提升了女性在工作轉換中的收入回報,讓她們在數字就業選擇上擁有更多主動權。
這些舉措將女性面臨的“數字鴻溝”轉變為“數字機遇”,極大地促進了女性充分參與數字經濟,使其在數字經濟中實現自我價值,并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記者:數據顯示,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中婦女超過一半,數字貿易、電商、直播等新業態就業者中婦女約占三分之一,這反映出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的參與呈現哪些特點?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的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茅倬彥:2024年,共有14147名婦女取得人工智能訓練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占42.3%。這些數據反映了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的突出參與和角色轉型。
從參與形式上,女性展現出“主動創業”與“平臺化就業”的特點。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行業的諸多壁壘,其低門檻、高靈活性的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女性的創業活力與市場敏銳度。超過一半的互聯網創業者為女性,她們正將自身在消費洞察、用戶體驗、審美設計和社群連接等方面的優勢,轉化為電商品牌、內容創作、直播帶貨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近三分之一新業態就業者為女性,體現了平臺經濟為女性提供了更豐富的就業選擇,使“平臺化就業”成為一種重要的參與形式。
從角色定位上,女性的職業角色正在由“輔助型”向“主導型”轉變。在人工智能訓練、電商創業、跨境電商等新興職業中,女性不僅是執行層面的勞動者,更是技術應用創新者和組織者,逐漸承擔起管理者、品牌創始人等核心決策角色。這意味著她們正從價值鏈的輔助環節、數字經濟的“參與者”,走向價值創造的中心舞臺,成了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量。
從發展維度上,體現了女性就業身份更具多元性與靈活性。數字平臺使女性能夠在全職、兼職與創業之間靈活切換,為女性平衡職業發展與家庭責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許多女性通過短視頻和電商實現“線上創業+線下照顧”的結合。這種“多重身份”的兼容,不僅緩解了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更拓展了女性的職業生命周期和發展空間,顯著提升了個人價值實現的效能。
總體而言,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的身份正由“用戶與消費者”轉向“創業者、創新者和領導者”。她們的廣泛參與不僅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也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為釋放性別紅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白皮書指出“數字經濟性別紅利不斷釋放”。要確保這一紅利的可持續性,未來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繼續推動女性在數字經濟中綻放光彩?
靳小怡:確保數字經濟性別紅利的可持續性,核心在于從“機會賦能”轉向“系統共建”,構建一個“制度有保障、教育有基礎、技術有溫度、社會有支持”的長效生態系統。
深化制度保障,筑牢公平競爭的“壓艙石”。未來需進一步推動政策的“精準化”與“長效化”。建立和完善分性別、分行業的數字經濟就業創業統計監測體系,實現政策的“滴灌式”供給;完善支持靈活就業、遠程辦公的法律法規,保障女性勞動權益、社會保障和職業安全。
推動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前移,打通人才培養與輸送的“主動脈”。持續的紅利根本在人才,須從源頭入手。在中小學階段廣泛開展STEM教育,并特別注重鼓勵女孩參與,引入女性科技榜樣課程。推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緊密對接,為女性提供持續更新、面向未來的技能培訓,幫助她們實現從“數字操作者”向“數字創新者”的躍遷。
引導技術向善,打造普惠包容的“新引擎”。技術的設計和應用需要有溫度、有人文關懷。鼓勵開發更貼合女性需求的普惠型數字工具。嚴厲打擊網絡暴力、隱私泄露和數據歧視等問題,營造一個安全、可信賴的創新環境。
優化社會支持環境,營造激勵創新的“暖氣候”。大規模、多渠道宣傳數字經濟的女性榜樣,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構建包括創業導師網絡、女性友好金融產品在內的支持體系,破解創業難題,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氛圍。讓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數字時代不僅“參與”,更能“引領”,持續綻放光彩。
來源丨 中國婦女報
初審丨管清英
復審丨陳 思
終審丨馮 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