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6日,由國家民委組織的2025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赴北京、河北參觀學習。參觀團成員來自祖國各地,奮斗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一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出了貢獻。在參觀學習過程中,8位成員代表分享了帶頭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帶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頭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帶頭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的心得體會。

以赤子之心傳承愛國守邊精神
□ 巴桑卓嘎
我來自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是一名鄉村振興專干。我的阿媽卓嘎和姨媽央宗在外公桑杰曲巴的影響和帶領下,幾十年如一日,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數千平方公里國土。
2017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的阿媽和姨媽回信,勉勵我們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的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西藏出席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整個西藏都沸騰了。總書記對西藏各族兒女的關心關懷,讓我們倍感溫暖、倍增信心。
我的家鄉曾被稱作“三人鄉”。記得小時候,村里只有三四戶人,阿媽趕著牦牛翻越大山去買菜,一去就是四五天。那時,我要走上兩三天,才能到隔壁鄉的小學寄宿讀書。村民們陸續遷走,最后只剩我們一家。
進入新時代,玉麥日新月異,已有67戶253人,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我們感恩奮進。鄉親們的幸福路,越走越寬廣。四季保通的曲玉公路建成通車,讓玉麥的小路變成了環狀三條街,鄉親們開上小汽車、跑起大貨車,生活實現了從“與世隔絕”到“現代開放”的千年跨越。
玉麥建成邊境小康示范鄉,實現了從油燈到電燈、水桶到自來水、小木屋到小洋樓的喜人變化。教學樓挺立,5G信號全覆蓋,衛生院方便就醫,大棚供應新鮮蔬菜。玉麥還成功申報國家4A級景區,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玉麥,村民們開起了旅館餐館,大家伙發家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多,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前不明白,玉麥這么艱苦,為什么我們還守護這里?后來阿媽給了我答案,因為“心中是黨,身后是國”。金珠瑪米(藏語,意為解放軍)長期駐扎,我們共同建設玉麥,共同守護邊境。
如今的玉麥,大家生活富足、邊境和諧穩定、邊防鞏固安寧。大家更加堅信,跟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產黨走會幸福。作為新時代守邊人,我一定以外公和阿媽、姨媽為榜樣,團結帶動更多牧民群眾,看好守好祖國的邊疆領土。

守護歷史豐碑 構筑精神家園
□ 孫繼新
2021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承德博物館考察,一幅展現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示意圖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總書記感慨:“土爾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終還是義無反顧要回到祖國,這真正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力和向心力。”參觀完展覽,總書記還特別提出:“要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研史學史工作。”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力量。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做好歷史研究。近年來,我們組織專家對3.3萬件院藏文物進行系統梳理研究,講好各民族在承德共同生活、共同奮斗、共同守護家園的歷史。“多倫會盟”“六世班禪覲見”“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檔案和器物,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此外,我們打造“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通過精心組合文物和復原場景,讓觀眾“走”進歷史現場。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青少年是關鍵群體。我們有一群平均年齡10歲的小講解員。孩子們通過參加“石榴籽一家親”研學課程培訓,不僅能熟練講解文物背后的“三交”故事,還能用童真語言分享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解。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講解土爾扈特東歸時動情地說:“就像迷路的孩子終于找到了媽媽!”這種從孩子心底流淌出的認同感最有力量。我們還組織“冀疆少年手拉手”“香港青少年交流團”走進博物院等活動,在孩子們心中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路徑要拓展。我們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引入蘇繡等非遺和精品展覽,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多彩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則推動“山莊瑰寶 梵宇藏珍”全國巡展,把承德多民族融合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今年,承德市獲批全國首批旅游促“三交”計劃試點城市。我們重點推進兩項工作:一是深化博物館在“鑄牢”中的重要作用,不斷講好文物背后的“三交”故事;二是重點拓展青少年交流計劃,持續辦好“小講解員”培養、“冀疆少年手拉手”等項目。

引領各族群眾做新時代的“庫爾班”
□ 阿依努爾汗·艾沙
我來自庫爾班大叔的家鄉——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托格日尕孜村,現任村委會副主任。2017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庫爾班·吐魯木的長女托乎提汗·庫爾班回信,勉勵我們“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在援疆省份大力支持下,發揚“三熱愛”精神,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美麗家鄉。現在,縣里有了機場、鐵路、高速公路,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鄉親們住進了安居房,喝上了自來水,村衛生室定期有北京來的醫生坐診,學校建起了VR教室,村民大都能用普通話交流。
依托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村黨支部成立“三熱愛”精神宣傳小分隊,79歲的老黨員買吐送·卡斯木,給參觀者講述毛主席給庫爾班大叔贈送十米條絨布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給鄉親們回信的故事和自治區成立70年來滄桑巨變的故事,讓大家明白“惠從何來、恩向誰報、心跟誰走”。
村里積極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在春節、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組織“你到我家吃月餅、我到你家吃馓子”“我與親戚游于田”等活動;開展“天津·和田交流季——大手牽小手·千里認親話家常”活動。我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5年來共接待全國各地游客76萬余人次,今年上半年突破10萬人次。我們還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總結“六步調解法”,打造“庫爾班大叔”金牌調解室,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這些年,村里建成了葡萄文化長廊、800畝觀光水稻田、庫爾班·吐魯木文旅產業園和“中華元素一條街”,還有20余個非遺項目形成了特色文創產業。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集體收入達70余萬元,人均收入達2.7萬元,口袋一天比一天鼓,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這些成績,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得益于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偉大實踐,得益于各族群眾的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今后,我將引導大家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建設好家鄉,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和田大地常開長盛。

用心用情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 勿日汗
我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的一名記者,在工作中,我總是告誡自己有兩個身份:一方面,作為記者,在民族新聞報道中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擔負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另一方面,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同胞,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的關心關懷宣傳出去,把民族地區鮮活的故事報道好。
和各族群眾交流越多,我越是深刻感受到:新聞報道要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增進共同性的方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的縮影,有大量鮮活的素材可以挖掘。我們要把握“鑄牢”主線,傳遞出最有價值和最具啟發性的內容。比如,我們反復宣傳“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佳話,通過不同形式的闡釋,讓這段歷史穿越時空,持續不斷傳遞感動和溫暖。
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我在新聞報道工作中主要采用了兩個辦法。
一是找好切口,換個角度。人們常說,“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我們從內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歷史事實、共建共享的奮斗歷程中尋找有吸引力的內容。比如,我們從內蒙古地名中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印記,用小切口打開中華民族“三交”的歷史。又如,對于草原上古老的藝術形式呼麥,則從“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這一角度進行講述。我們還將近百年前美國記者斯諾在內蒙古記錄的景象與今日外國人眼中的內蒙古進行對比,用事實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顯著優越性。
二是貼近群眾,精準投送。新媒體時代,運用好短視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內蒙古人愛喝奶茶,但少有人從“三交”的角度講奶茶。我們用短視頻講奶茶里的茶葉來自南方、奶來自草原,茶和奶的融合過程就是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網民們紛紛留言點贊。
這些年來,通過我們的報道,各族群眾對“鑄牢”有了更直觀深入的理解,更加明白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今后,我將繼續通過新聞報道,真實展現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偉大成就,一如既往地當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記錄者、宣講者和踐行者。

互嵌融居齊發展 籽籽同心共繁榮
□ 馬洪青
我來自“拉面之鄉”青海省化隆縣,是派駐廣東省廣州市民族宗教局的一名掛職干部,還是廣州市越秀區登峰街道寶漢社區的一名干部。
在廣州,像我一樣來自西部地區的各民族同胞有很多,大多經營拉面等西北特色美食。大家靠著一把面團、一口湯鍋在廣州扎根,不少人買了房、落了戶。
剛到廣州的時候,很多人并不是很適應,大家空有拉面手藝,卻不知道怎么開店鋪,擔心融入不了這座大城市。很快,大家得到了一系列幫助:街道和社區人員主動幫忙找鋪面;各部門工作人員耐心指導辦理證件,跑一趟就能辦成;開店過程中遇到矛盾糾紛,社區“石榴籽工作室”馬上介入協調,幾句話就把疙瘩解開……在廣州,大家經常開玩笑說,只要肯干,面條也能變“金條”。
為了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眾生活得更融洽、更舒心,街道和社區經常組織各種活動。每逢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社區組織大家圍坐一堂,同吃一桌飯、同唱一首歌、同過一個節。更暖心的是,民政、教育、民族、司法等部門根據各族同胞的實際需求,提供入戶申請、子女入學、職業技能培訓、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和法律咨詢等服務。寒暑假期間,足球友誼賽、折紙插花、研學夏令營等“小候鳥”活動,既解決務工群眾的后顧之憂,又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
人多了,更要凝心聚力。我們就地成立化隆縣駐廣州市流動人員黨支部,以支部為紐帶,持續加強對各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誰家鬧矛盾了,支部書記去協調;誰家需要幫忙了,黨員帶頭沖……大家在互動中密切了聯系,也增進了情誼。
大家賺了錢、生活穩定了,也不忘反哺社區。例如,烤馕店老板馬小龍主動為社區舊樓修了樓梯扶手,老人們自發給馬老板送來錦旗;天冷的時候,羊雜湯店老板丁利親手制作熱乎乎的羊雜湯,送到社區環衛工人手中。像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在廣州工作生活了15年,我深深感受到,廣州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地方。今后,我將繼續服務好各族群眾,做好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傳播者,與兄弟姐妹們守望相助,共創美好生活。

發揮民營企業促“三交”的生力軍作用
□ 林策榮
我是福建省泉州市一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2018年以來,企業響應黨中央號召和省委倡議,累計招收新疆籍少數民族員工21批次、1300多人,其中,135對員工在公司結為夫妻,生育子女47人,成為了“新福建人”。在公司,員工喊我“林爸爸”,他們的孩子親切地叫我“林爺爺”。我深知,這些稱呼的背后是一份超越血緣的感情。
如何讓這些新疆籍員工在公司感受家的溫暖?如何讓福建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我認為一定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留下來、融進來、發展好起來”。
“留下來”,就得讓他們睡得好、吃得慣、聊得來。新疆籍員工剛到福建時,常常“睡不好、吃不慣、講不通”。針對“睡不好”問題,我們施行“兩班制”,適當調整新疆籍員工上班時間。這樣一來,員工精神頭更足了,工作效率自然就高了。針對“吃不慣”問題,我們投入40多萬元改建餐廳,聘請新疆廚師,讓員工吃到家鄉味道。針對“講不通”問題,我們聘請語文教師每天開展1小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現在95%以上的員工都能夠用國家通用語言順暢溝通。
“融進來”,就得讓他們手里有技能、干事有舞臺、收入有保障。在技能培訓上,公司根據新疆籍員工的特點和意愿安排工作,建立新老員工、本地與外來員工“一對一”幫扶制度,讓各族員工通過師徒關系提升能力、結下情誼。在薪資待遇上,實行“同工同酬”,設置多重獎勵,員工收入逐年上漲。在晉升機制上,選拔各族優秀員工擔任中層管理崗位,定期評選“優秀員工”“民族團結標兵”。閑暇時間,我還經常和員工分享創業經歷,講述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特質。
“發展好起來”,就得讓他們遇事有人管、生活有盼頭、內心有歸屬。員工在生活上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公司會盡力幫他們渡過難關。公司還成立了“民族之家”服務管理站,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聯動,讓員工遇到矛盾糾紛有人管。我們每年組織員工外出旅游,還會定期舉辦各種文體活動,讓他們交得了知心朋友,結得了美滿姻緣,在這里安家落戶。
我將矢志不渝地“維護好、服務好、照顧好”各族員工,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在互嵌共融中建設和美家園
□ 王曉龍
我是西安市雁塔區電視塔社區黨委書記。電視塔社區現有2800余戶,常住居民1.8萬余人,是一個漢、維吾爾、回、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2016年,為幫助解決流動人口面臨的困難,讓各族居民更好地“融”在一起,社區打造了“同心驛站”工作平臺。
2022年冬天,驛站來了一位愁容滿面的維吾爾族居民熱汗古麗。她們一家剛到西安務工,孩子生病急需就醫,但他們的醫保關系在外地,又因語言不通、流程不熟,急得直掉眼淚。為人父母的心是相通的。我們向她詳細講解相關政策,并協助她準備材料,辦理手續。那年冬天特別冷,但看到孩子順利就醫并報銷后她臉上露出的笑容,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這樣的情況還有不少,為此,我們建立“結親干部”模式,精準收集和把握各族群眾關心的“天大的小事”,像關心自家親戚一樣去走動、去幫忙。
協調娃娃上學,是社區工作中特別重要的事。2024年開學季,驛站接待了來自甘肅臨夏的馬大哥一家。他們最憂心的是兩個孩子轉學問題。我和驛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系了教育部門和轄區對口小學,不到一周時間,兩個孩子順利入學。通過這件事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要當好政策的“翻譯官”,努力把政策精準送到家、把服務溫暖做到位。
驛站要發揮作用,關鍵要搭建好促“三交”的舞臺。一次社區組織文化活動,午飯時大家一起準備陜西臊子面和新疆拉條子,漢族阿姨、維吾爾族大叔挽起袖子齊上陣。大叔笑著說:“這碗面,吃出了老家的味道,再來一碗!”阿姨則感慨:“原來拉條子這么講究,我也要做給家人嘗嘗!”
看著那熱氣騰騰、笑語盈盈的場景,我想這不就是一碗飽含生活氣息、承載共同情感的“團結面”嗎?于是,“同吃一碗團結面”活動就這樣從樸素的社區生活中“長”了出來。現在,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四屆,成為社區文化活動“金招牌”。大家在碗筷碰撞中,拉近了距離,增進了理解。
這些年從事社區工作,我深刻體會到,促進各民族互嵌共融,根基在基層、活力在群眾、關鍵在服務。在為群眾辦好一件件“小事”的過程中,“小家”和“大國”實現了連接互動。也正是這些“小事”,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民族團結進步的磅礴力量,讓各族群眾如顆顆石榴籽般緊緊相擁。

同心同德跟黨走 感恩奮進興邊疆
□ 巖克姆
我來自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地——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是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拉勐的后代。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我想到1950年國慶前夕,我們的先輩一行43人,跋山涉水來到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一周年國慶觀禮。回到家鄉后,先輩舉行剽牛盟誓儀式,立下“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的錚錚誓言。70多年來,一心向黨、團結奮斗,已成為普洱各族人民最鮮明的品格和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
普洱各族人民始終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日子越過越紅火。過去我們家鄉交通閉塞、出行不暢,今天中老鐵路、景邁機場修到了家門口;過去我們住的是茅草房、土磚房,今天住上了水泥房、小樓房;過去我們吃不飽穿不暖,現在生活富足,教育醫療養老樣樣有保障,普洱茶、咖啡、牛油果等特色產品暢銷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3倍多。普洱各族干部群眾打心底里感恩共產黨、感恩總書記,說“太陽月亮照不到的地方會有,習近平總書記看不到的地方不會有”。
202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勵我們發揚先輩光榮傳統,更好續寫誓詞碑故事,讓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為主線,以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牽引,普洱44個邊境村全部建成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立足新起點,普洱各族兒女將繼續銘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世代堅守民族團結誓言,自覺當好“鑄牢”的積極宣傳者、有力推動者和堅定捍衛者。
2025年元旦,在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74周年之際,盟誓代表后代發起,普洱各族群眾共同立下了新時代普洱民族團結誓言:我們各民族的代表,永遠牢記囑托、一心向黨、感恩奮進、愛國奉獻,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心間、融入血液,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光榮傳統,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誓為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文靜 鄭涵月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