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國頻繁介入南海、臺海局勢之際,中國長春航空展上一組“科幻裝備”模型悄然引爆輿論。看似虛構的“南天門計劃”,為何讓美國緊急派人訪華?
近年來,美國聯合日本、菲律賓、英國及歐盟27國等在南海頻繁開展所謂“自由航行”行動,甚至一度在黃巖島附近海域集結軍艦。近日,美日韓甚至直接在聯合聲明中大談臺海、南海等敏感問題,以此來挑釁中國。
對此,中國給出“不要干涉內政”的回應之際,長春空軍開放日上也亮出了“南天門計劃”的體系化進展。
央視新聞消息顯示,從“鸞鳥”空天母艦到“白帝”乙型空天戰機,再到戰斗機甲模型,整棟展廳仿佛科幻戰場。
![]()
“南天門計劃”最初在2018年珠海航展以“鸞鳥”模型形式亮相時,曾被部分西方媒體視為“中國版星球大戰計劃”。
然而7年過去,這一項目已積累50萬字技術文本和近百款裝備設計圖,從概念IP演變為涵蓋空天平臺、無人集群、智能指揮系統的完整體系。
長春航展上展出的“白帝”乙型戰機模型尤其引人注目——其設計強調空天一體能力,既可大氣層內高超音速突防,又能進入近地軌道執行衛星任務,理論上可突破現有反導系統攔截。
值得注意的是,該計劃雖被標注為“科幻主題”,卻與中國軍工實際進展緊密聯動。
一位參與航展的軍事專家透露:“‘白帝’乙型戰機模型雖未實飛,但其標注的7倍音速、量子通信、AI自主作戰等參數,已直指六代機核心技術門檻。”
此外,解放軍臺海演習中,無人機群與北斗導航的協同作戰模式,亦與“南天門”提出的“全球綜合防御體系”理念吻合。
![]()
專家表示:“這些模型并非憑空想象,而是基于現有技術路線的未來推演。”
而“南天門計劃”的體系化展示,恰好戳中美國及其盟友的兩大痛點。
一方面,美軍近年技術迭代屢屢受挫:紅海行動中,美軍艦載機被胡塞武裝擊落;針對伊朗核設施的鉆地彈攻擊未能奏效;六代機項目因技術瓶頸多次延期。
相比之下,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量子領域等關鍵賽道的快速突破,正消解美軍傳統優勢。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會軍事委員會主席亞當·史密斯抵達北京,公開表態“中美需避免沖突”。
外界分析認為,美軍方此舉意在試探中國底線,但“南天門計劃”的公開化恰好表明,中國正在用技術突破瓦解傳統軍事威懾。
亞當·史密斯的訪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軍方對“技術代差縮小”的危機感。
另一方面,美國拼湊的“反華聯盟”內部矛盾凸顯。
![]()
菲律賓雖參與南海挑釁,卻并未簽署更具約束力的防務協議;新加坡、印尼公開強調“不愿卷入大國沖突”;就連日本國內也出現反對擴軍的聲音。
這些信號表明,越來越多國家已意識到:中國的戰略核心是防御性技術升級,而美國則要求地區國家為其霸權利益買單。這種認知差異,正加速美國主導的舊秩序瓦解。
縱觀全球局勢,南海博弈僅是冰山一角。
在加勒比海,美軍擊沉委內瑞拉船只后,俄軍迅速宣布在當地部署導航站;在中東,157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美國卻一票否決停火案,導致英法加等盟友轉而制裁以色列。
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個趨勢:美國單極霸權正被多極化力量沖擊,而中國則通過“戰略耐心+技術突破”的方式鞏固話語權。
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提出“不主動挑事,但不怕事”的原則,而“南天門計劃”正是這一原則的技術支撐——它既不直接刺激局勢,又通過能力展示警示對手。
![]()
例如,航展中特別設置的公眾互動環節,將深奧的軍事技術轉化為科普體驗,既凝聚國內民意,又對外傳遞“技術自信”。這種“軟硬結合”的策略,比單純軍事對峙更具長效性。
盡管美國試圖通過聯合軍演、外交施壓等手段維持影響力,但“南天門計劃”揭示的未來戰爭圖景,已讓傳統軍事部署顯得滯后。
當戰機速度突破7馬赫、通信依賴量子技術、AI自主決策成為現實,航母戰斗群或軍事基地的威懾力必然衰減。
中國軍工領域某匿名專家指出:“我們追求的并非單一武器領先,而是通過體系創新進行協同重構。”
![]()
對于南海局勢,這種變革意味著挑釁行動的成本將急劇上升。
若“白帝”類空天戰機投入使用,美艦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可能面臨全天候監控與反制。正如長春航展上一位觀眾所言:“以前覺得科幻片里的裝備很遙遠,現在發現,可能明天就會成真。”
當美日菲軍艦還在炫耀傳統武力時,“南天門計劃”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舊霸權的疲態與新秩序的萌芽。這場無聲的較量提醒世界:未來的規則,不再由炮艦定義,而是由那些敢想敢造的人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