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新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立足區情實際,探索形成一條以“有形”夯實基礎、以“有感”凝聚共識、以“有效”深化融合的實踐路徑,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
▲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昆山育才學校環境優美,校園活動豐富,助力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新華社記者 程麗攝
![]()
強化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夯實“有形”之基
![]()
新疆始終將“鑄牢”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以“有形”的制度架構、組織保障和理論支撐,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礎。
加強頂層設計。自治區黨委通過全會部署強化戰略引領,高位推動、系統謀劃,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形成統籌有力、執行高效的工作格局;通過一系列重要會議,對“鑄牢”進行持續部署推進,明確其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戰略使命的地位;通過高位統籌、制度建設和組織保障,確保“鑄牢”主線貫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及黨的建設全過程、各領域。
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度融合。新疆各科研機構和高校立足區域實際,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緊密結合,推出一批高質量成果。通過舉辦多場重要學術論壇,促進跨領域交流合作。如,連續4年舉辦新疆“鑄牢”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舉辦“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召開“中國新疆的歷史與發展: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中外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有效推動實務部門、學術界及不同學科間的交流,推動了“鑄牢”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推進宣傳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發布關于加強“鑄牢”宣傳教育的決定,明確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各地通過政策解讀、主題宣講、文化活動等形式,推動“鑄牢”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宣傳教育格局,確保理論政策轉化為各族群眾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
深化文化浸潤與教育引導,提升“有感”之力
![]()
新疆以“有感”為核心,通過文化潤疆、教育筑基、交往融情等路徑,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各族群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追求。
文化潤疆激活認同基因。新疆立足豐富文化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構建城鄉融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地通過文化惠民活動講好新疆故事,如挖掘考古發現、歷史文獻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展現新疆各民族共同開發建設家園的歷史;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增進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傳統手工藝、民族歌舞、節慶習俗保護傳承;利用數字化手段記錄文化遺產,讓各族群眾隨時隨地感受中華文化底蘊;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打造了克拉瑪依一號井、小白楊哨所等一批紅色教育基地,推動“五個認同”入腦入心。
![]()
▲2024年6月12日,“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舉辦,論壇由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和喀什大學聯合主辦,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協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埃及、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100余名專家,圍繞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圖為嘉賓在開幕式前交流。
國民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新疆將“鑄牢”貫穿國民教育各層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格局。在教育教學中,加快教材建設、加強師資培訓、創新教學方式,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向課程體系、知識體系轉化;深化“三進兩聯一交友”品牌活動,促進師生、家校、社校間的聯動。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各族群眾溝通能力,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
▲2025年7月22日,在烏魯木齊新疆國際大巴扎,意大利米蘭芭蕾舞團的演員與新疆民族舞蹈演員共舞。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
交往交流交融打破壁壘。新疆創新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聯誼活動,百萬名干部職工與各族基層群眾結對認親,援疆干部也融入“親戚圈”,定期開展走訪、互助活動。兵地融合與軍地聯動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牢固樹立“兵地一盤棋”思想,推進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協同發展,通過“機制聯動、活動聯辦、發展聯建”促進軍民在情感聯結、文化共享中凝聚共識。對口援疆推動疆內外各族群眾多層次往來,新疆與內地的交流更趨緊密,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從理念變為各族群眾的真實體驗。旅游促“三交”工作扎實推進,連續多年發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典型案例”。截至2024年,新疆共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101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4個,評選自治區級及以上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555個(次)、模范個人2690人(次),“團結村”“團結學校”“團結市場”等遍布天山南北,成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生動注腳。
![]()
聚焦發展賦能與穩定支撐,鞏固“有效”之果
![]()
新疆以“有效”為目標,將“鑄牢”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深度融合,以實實在在的成果增進共識、凝聚力量,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惠民筑牢物質根基。新疆用好發展這把“總鑰匙”,聚焦民生福祉促凝聚。通過加強與兄弟省區市合作,加速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及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釋放區位優勢;堅持就業優先,支持發展向中西部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助力各族群眾就業增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財政支出70%以上投向民生領域,特別是在促進就業、教育、醫療服務、社會保障、鄉村振興等各項民生事業中取得新進步,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新疆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法治新疆、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把維護社會穩定擺在首位,深入推進反恐維穩法治化常態化,有效防范化解各領域風險和外部勢力干擾破壞。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
經過持續努力,新疆“鑄牢”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天山南北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快構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緊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鞏固發展,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新疆樣本”,也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貢獻了新疆智慧與力量。
【作者簡介:顧光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虎海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疆實踐研究”(24VMZ010)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李翠 王琪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