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音樂會現場
9月22日下午17:30,一場別開生面的光影音樂之旅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拉開帷幕。
值此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與法國電影誕生130周年之際,“2025年北京文化論壇——中法影像對話系列活動”隆重推出“光影百年·中法同行”電影音樂會,以音樂為紐帶,以影像為載體,致敬中法兩國電影藝術的輝煌成就,開啟中法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電影音樂會通過經典影片與珍貴歷史影像的再現,融合現場音樂的演奏,穿插中法電影人的深情分享與互動環節,在光影與旋律的交織中,帶領觀眾重溫經典,喚起中法電影交流的珍貴記憶,共同譜寫中法文化交流的嶄新篇章。
![]()
中法領導出席音樂會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中央黨校副校長、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李文堂,中宣部文藝局局長陳名杰,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法國前總理、法國政府中國事務特別代表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副主席蘇菲·洛特科夫(Sophie Rotkopf),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兼北京法國文化中心主任艾文鴻(Florent AYDALOT),法國駐華大使館總領事華繼永(Guillaume ROY),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法國演員朱麗葉·比諾什出席本次電影音樂會,共襄盛舉。
![]()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
慎海雄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主席指出,文化能夠連接心靈,藝術可以溝通世界。光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百余年來,中法兩國在影像藝術的長河中相互映照、并肩前行,結下了深厚而真摯的友誼。本次電影音樂會既是為紀念法國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120周年的文化盛事,更是中法兩國影人以光影為橋、以音樂為媒,深化情感聯結與藝術交流的重要時刻。2025北京文化論壇特別策劃“中法影像對話”系列活動,目的就是推動中法兩國包括電影在內的多領域合作取得更多豐碩成果,為增進兩國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衷心祝愿中法兩國文化界友誼長存,藝術長青。
![]()
法國前總理、法國政府中國事務特別代表讓-皮埃爾·拉法蘭
讓-皮埃爾·拉法蘭在致辭中表示,電影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跨越國界的情感語言和文明對話的載體。回顧中法兩國在電影修復、合拍、影人交流等方面的豐碩成果,包括《狼圖騰》《山河故人》《熊貓月亮》等影片以及劉燁、趙濤等藝術家的突出貢獻,彰顯出中國電影扎根文化、宏大敘事的雄心。電影能超越語言的局限,直抵人心,期待未來兩國繼續以電影為橋,推動更多對話、互鑒與共同創造。
![]()
朱麗葉·比諾什(右)與劉敏濤(左)
影音交映,影傳音情。本次出席活動的法國電影工作者在現場帶來了很多極少公開的珍貴影像。第一段珍貴影像由法國著名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與中國著名女演員劉敏濤聯袂推薦。該影像由奧古斯特·弗朗索瓦先生拍攝,他曾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在中國任職。在1896年至1904年間,弗朗索瓦先生在北京、云南、廣西等地拍攝了數百張照片和影像片段,這些畫面被認為是最早一批在中國拍攝的活動影像資料。
![]()
卡門·卓別林(右一)與烏瑪·卓別林(右二)
第二段珍貴影像由電影大師查理·卓別林的孫女卡門·卓別林和她的女兒烏瑪·卓別林共同為大家呈現。該段影像是卓別林的哥哥西德尼·卓別林于1937年在北京拍攝的一組珍貴畫面。電影音樂會特別選用了電影《摩登時代》的插曲《我在找我的小甜心》(Je cherche après Titine)的旋律來為該影像配樂。
![]()
路易莎·普魯登蒂諾女士(右一)
巴黎中國電影資料中心副主席路易莎·普魯登蒂諾女士專程為本次活動帶來了三部珍貴的館藏作品,這些作品均選自巴黎中國電影資料中心的館藏,包括《定軍山》、《勞工之愛情》和《西廂記》的片段。這三部作品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中《勞工之愛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而《西廂記》則是首部在法國進行商業放映并引發媒體和觀眾關注的中國劇情長片。
![]()
譚孝曾(左三)
![]()
譚正巖演唱《定軍山》唱段
1905年,由京劇大師譚鑫培先生主演的《定軍山》拉開了中國電影的序幕。譚鑫培先生的后人、譚派第六代傳人譚孝曾先生也親臨電影音樂會現場,向觀眾講述了譚門七代中五代人為中國電影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以及他們參與不同時期電影拍攝工作的故事。譚正巖更是現場演唱《定軍山》唱段,向在場觀眾傳遞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
劉燁與妻子安娜伊思·馬田
1957年,中法電影人聯合攝制了一部名為《風箏》的電影,播撒下了友誼的種子。中國演員劉燁及其妻子安娜伊思·馬田向觀眾推薦了這部充滿了童趣和想象力的電影,它不僅是新中國首部中外合拍的故事片,也是首部彩色兒童片。跟隨那只美麗的風箏,觀眾在曼妙的音樂中重溫了那一段奇妙的旅程。
![]()
讓-雅克·阿諾(左二)、竇驍(左一)與馮紹峰(右一)
![]()
《狼圖騰》經典曲目演奏現場
時間來到2015年,電影《狼圖騰》成為了中法合拍片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導演讓-雅克·阿諾、主演竇驍與馮紹峰時隔十年再度重聚。在現場,三位主創分享了電影拍攝的幕后故事。觀眾們在經典旋律的伴隨下,重溫了《狼圖騰》的難忘光影瞬間。
![]()
烏爾善(左二)與蒙柯卓蘭(右二)
從《風箏》到《狼圖騰》,電影已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這座橋梁不僅連接著中法兩國的電影人,也將銀幕與觀眾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電影的迅猛發展,離不開觀眾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體現在票房數據上,更反映了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2024年春節期間,一部中國電影在法國上百家影院放映兩天,引發了觀影熱潮,這部影片就是《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
《封神》系列電影的導演烏爾善先生與音樂總監蒙柯卓蘭女士現身音樂會現場,分享了影片音樂的創作理念。他們談到,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方交響樂在旋律中的交融,不僅凝聚了東方神話的磅礴氣勢,還融入了全球化的音樂表達方式。正是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使得《封神》的配樂深受觀眾喜愛。
![]()
卡門·卓別林(左二)與梅瑋(右二)互贈環節
在電影音樂會的尾聲,一場承載歷史與敬意的互贈儀式隆重舉行,將中法兩國電影文化與人文情誼推向高潮。查理·卓別林的孫女卡門·卓別林將一幅珍藏多年的卓別林與梅蘭芳歷史合影贈予梅蘭芳先生曾孫、梅蘭芳紀念館研究員梅瑋先生。梅瑋則回贈一套書籍《梅蘭芳菲》,其中匯集了梅蘭芳1919至1935年間赴日、美、蘇巡演的海外文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一難忘時刻,正象征著兩位藝術家之間的友誼跨越時空,世代相傳。
![]()
張旭霞(右三)與索菲·羅特科夫(左三)互贈環節
隨后,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旭霞與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副主席索菲·羅特科夫(Sophie Rotkopf)再度互贈。羅特科夫女士贈出一幀出自盧米埃爾公司1899年拍攝的珍貴電影畫格——該片段為世界最早記錄的登山與冰川運動影像之一,見證電影誕生初期的探索精神。張旭霞副館長代表中國電影資料館,回贈以中國現存最早故事片《勞工之愛情》團圓結局劇照,寓意中法電影文化圓滿合作、歷久彌新。
![]()
互贈環節合照
![]()
電影音樂會大合照
本場電影音樂會作為“中法影像對話系列活動”的開幕盛典,真正拉開了為期三天的中法電影藝術交流盛宴的序幕。其后,多位法國影人將深入北京多家文化機構,與中國電影人、學者、青年學生展開多維度對話。
9月23日,朱麗葉·比諾什將攜作品《亦吾亦舞》分別走進北京大學和中國電影資料館,與師生、影迷開展映后交流,探討肢體敘事與電影語言的融合;卡門·卓別林也將在北京師范大學帶來紀錄片《卓別林:流浪之心》的放映及主創對談,揭秘卓別林家族的藝術傳承與人文精神。
![]()
![]()
![]()
同日,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將于北京電影學院與導演烏爾善展開導演講座,分享合拍經驗與跨國制作心得;杰羅姆·賽杜-百代基金會主席佩內洛普·里布-賽杜也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電影遺產保護專題講座。
![]()
![]()
9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白玉廳將舉辦“從新浪潮到新表達:中法電影的時代回應”主題沙龍。兩場圓桌討論匯聚中法電影學者、創作者與產業代表,圍繞電影史、合拍路徑、新技術變革及青年培養等議題展開思維碰撞,共同探尋中法電影的未來方向。
![]()
“2025年北京文化論壇——中法影像對話系列活動”以電影為軸,跨越學術、產業與文化領域,推動中法影像藝術從歷史回顧邁向共同創作,為兩國人文交流注入持續而深刻的活力。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