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分撤了,學位保了,背鍋的來了。這事,看上去畫上了句號,實則留了個大問號。
一、處分撤了,說明肖某瑫被“冤”了
武漢大學給出的第一個決定:撤銷對肖某瑫的記過處分。
依據很清楚:司法已終審判決駁回楊某媛的所有性騷擾指控。
學校態度也給足了程序感——91份材料復核、21人訪談、實地驗證……一整套操作下來,結論就是:處分不當,得撤。
但問題來了:這處分,最開始是怎么下的?
司法認定指控不成立,但校方在未判決前就先動手,這種“預判式”處分,本質上是對事實的不自信,對輿論的過度響應。
不是不能錯,而是錯了能不能有人擔責?錯了會不會再犯?
這才是比“撤處分”更重要的問題。
二、學位保了,但論文問題一個沒少
楊某媛的碩士學位論文也被查了。
學校組織了兩輪復核,專家組說:
? 沒有抄襲;
? 沒有數據造假;
? 模型和結論基本匹配;
? 數據能復現。
所以,學位維持不變。
但注意:他們也指出這篇論文存在“百余處不規范”。
不是一個兩個,是上百處。
主要問題包括:
? 表述不清;
? 引用不規范;
? 翻譯不準確;
? 數據分析粗糙;
? 格式錯誤頻出。
甚至答辯前專家就已經提出“規范性問題多”,學生后期修改也“不充分”,導師也沒管住,最后還能一路綠燈。
換句話說:這論文沒作假,但也確實寫得不怎么樣。
真正的問題不是“保不保學位”,而是武漢大學的碩士學位,到底是個什么含金量?
三、有人背鍋,但責任鏈斷在了中間
在通報的最后部分,武漢大學也處理了一批人。
處分名單里有:
? 學工部時任部長、學院副書記被黨內警告;
? 楊某媛的導師郭某飛,被暫停招生兩年;
? 學位評定委員會、研究生院等多個單位被要求整改。
看上去,“組織處理”到位了,但其實這更像是一次責任“稀釋”操作:
學生論文寫成這樣,答辯都能過,責任到了誰?到了導師,到了學院,到了院辦,甚至研究生院,但就是沒到最上層“拍板”的那一環。
而肖某瑫的處分,從一開始的倉促決定,到如今被法院打臉撤銷,學校的回應是“尊重司法”——那最初為什么不等司法結論?誰拍板處分的?通報沒說。
我們看到的不是問責制度,而是“責任被平均化”的套路。
誰也沒被重罰,誰也沒說真話。
四、最危險的不是學術不端,而是標準塌陷
通報里強調,這篇論文不構成學術不端。
這是事實,也可以接受。
但更大的問題是:當一篇“百處不規范”的論文也能順利通過、也能授予學位時,武漢大學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別忘了,這不是一個野雞大學,這是一所985頂尖高校。
通報還說,19萬條數據可復現、模型基本吻合——但一個能被大家質疑這么久的論文,即便“程序合法”,也依然讓人不安。
因為學術不僅僅是“沒有抄”,而應該是“寫得對”“邏輯清”“方法靠譜”“語言規范”。
現在的態度是:不夠規范沒事,不是造假就行。
這套邏輯一旦被默認,將來就是“只要不是抄襲,啥論文都能過”,這才是學術生態最大的風險。
五、這場通報,不該止于平息風波
武漢大學說,感謝社會監督,也會深刻反思、舉一反三。
但今天的社會,不缺公關語言,缺的是自我否定的勇氣與機制重建的決心。
這場風波起于圖書館,但落點不是情感糾紛,也不是論文爭議,而是整個高校學術管理體系的標準坍塌與責任轉移。
換個角度看:
? 如果肖某瑫不是走到終審,這份“記過處分”是不是就一直背著?
? 如果網友沒有持續追問,這篇“百處不規范”的論文會不會早已成為“優秀學位論文”?
? 如果導師不被暫停招生兩年,未來還會不會有更多類似“論文合格、教育失守”的悲劇發生?
最后說清楚:
處分能改、學位能保、謠言能辟,但標準要守、責任要清、教訓要吸取。
如果一個985名校的畢業論文連格式、引用都能錯幾十處還無礙學位授予,那不是學術寬容,那是學術縱容。
教育不靠流量,治理不能靠辟謠,制度真正起作用的時候,應該是在事發之前,而不是熱搜之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